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4页 |
1.2.1 抽水蓄能电站的社会效益 | 第11页 |
1.2.2 抽水蓄能电站的静态效益 | 第11-12页 |
1.2.3 抽水蓄能电站的动态效益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7-27页 |
2.1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17页 |
2.2 抽水蓄能电站的国民经济评价 | 第17-18页 |
2.3 抽水蓄能电站的财务评价指标 | 第18-21页 |
2.3.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18-20页 |
2.3.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20-21页 |
2.4 抽水蓄能电站的功能效益指标 | 第21-25页 |
2.4.1 提高电网经济效益 | 第21-22页 |
2.4.2 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 第22-24页 |
2.4.3 提高供电质量 | 第24-25页 |
2.5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童综合评价方法选择及评价模型构建 | 第27-42页 |
3.1 综合评价法的选择 | 第27-29页 |
3.1.1 构建综合评价系统模型的方法 | 第27-28页 |
3.1.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3.1.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 第29-33页 |
3.2.1 经典层次分析法 | 第29-32页 |
3.2.2 改进型层次分析法 | 第32-33页 |
3.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研究 | 第33-39页 |
3.3.1 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计算方法 | 第34-38页 |
3.3.2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3.4 综合评价整体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9-40页 |
3.4.2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综合评价法在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 第42-55页 |
4.1 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概况 | 第42-43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3-45页 |
4.2.1 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 | 第43-44页 |
4.2.2 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的权重 | 第44页 |
4.2.3 财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 第44-45页 |
4.2.4 功能效益指标体系的权重 | 第45页 |
4.3 指标隶属度计算 | 第45-48页 |
4.3.1 定量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 第45-47页 |
4.3.2 定性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 第47-48页 |
4.4 经济效益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4.4.1 国民经济评价B_1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第48页 |
4.4.2 财务效益评价B_2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第48页 |
4.4.3 功能效益评价B_3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第48-49页 |
4.4.4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计算 | 第49页 |
4.5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5.1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49-50页 |
4.5.2 财务效益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0页 |
4.5.3 功能效益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0-51页 |
4.6 多个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横向对比研究 | 第51-53页 |
4.6.1 多个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计算 | 第51-53页 |
4.6.2 多个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横向对比分析 | 第53页 |
4.7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整体模型实施效果分析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