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3-16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第13-14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14-16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第16-24页
        1.3.1 钴系正极材料第17-18页
        1.3.2 镍系正极材料第18-20页
        1.3.3 锰系正极材料第20-23页
        1.3.4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第23-24页
        1.3.5 其他正极材料第24页
    1.4 富镍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4-32页
        1.4.1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的结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4.2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第25-28页
        1.4.3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的掺杂改性研究进展第28-30页
        1.4.4 富镍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的包覆研究进展第30-32页
    1.5 课题的选题思想与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第33-42页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3页
    2.2 实验试剂第33-34页
    2.3 材料的合成第34-37页
    2.4 锂离子电池的装配第37页
    2.5 材料的性能表征第37-42页
        2.5.1 振实密度测试第37页
        2.5.2 材料粒度分布测试第37-38页
        2.5.3 形貌测试(SEM)第38页
        2.5.4 晶体结构表征(XRD)第38页
        2.5.5 材料表面元素价态表征(XPS)第38-39页
        2.5.6 充放电性能测试第39页
        2.5.7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第39-40页
        2.5.8 成分分析(ICP-AES)第40页
        2.5.9 比表面积的测量(BET)第40-42页
第三章 LiNi_(0.8)Co_(0.1)Mn_(0.1)O_2的合成及表征第42-60页
    3.1 前驱体球形化实验条件探索第42-46页
        3.1.1 反应溶液浓度对材料振实密度的影响第42-43页
        3.1.2 氨金属离子浓度比对材料振实密度的影响第43-44页
        3.1.3 反应时间对材料振实密度的影响第44-46页
    3.2 不同沉淀剂对811性能的影响第46-50页
        3.2.1 材料的制备第46页
        3.2.2 不同沉淀剂对材料形貌的影响第46-48页
        3.2.3 不同沉淀剂对材料晶格结构的影响第48-50页
        3.2.4 不同沉淀剂对8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0页
    3.3 不同陈化时间对811性能的影响第50-55页
        3.3.1 不同陈化时间对811粒度及形貌的影响第51-52页
        3.3.2 不同陈化时间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第52-54页
        3.3.3 不同陈化时间对811电化学性能影响第54-55页
    3.4 不同烧结时间对811性能的影响第55-59页
        3.4.1 烧结时间对811形貌及其粒度分布的影响第55-57页
        3.4.2 烧结时间对811晶体结构的影响第57-58页
        3.4.3 烧结时间对8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811的掺杂改性研究第60-79页
    4.1 掺杂811的理化性能的表征第60-72页
        4.1.1 掺杂811的形貌与粒度表征第60-63页
        4.1.2 掺杂对811前驱体结构的影响第63-64页
        4.1.3 掺杂对811结构的影响第64-67页
        4.1.4 掺杂对811表面元素价态的影响第67-68页
        4.1.5 掺杂811充电后结构研究第68-72页
    4.2 掺杂对8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2-78页
        4.2.1 掺杂811的容量微分研究第72-73页
        4.2.2 掺杂811的交流阻抗谱研究第73-75页
        4.2.3 掺杂811的充放电性能第75-78页
    4.3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811的包覆改性研究第79-95页
    5.1 AlPO_4包覆811的理化性能的表征第79-84页
        5.1.1 AlPO_4包覆811的形貌表征第79-80页
        5.1.2 AlPO_4包覆的验证(ICP与XPS)第80-81页
        5.1.3 AlPO_4包覆对811结构的影响第81-83页
        5.1.4 A1PO_4包覆811充电后结构研究第83-84页
    5.2 AlPO_4包覆对8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84-87页
        5.2.1 AlPO_4包覆811的交流阻抗谱研究第84-85页
        5.2.2 AlPO_4包覆811的充放电性能第85-87页
    5.3 LiCoPO_4包覆811的理化性能的表征第87-90页
        5.3.1 LiCoPO_4包覆811的形貌表征第87-88页
        5.3.2 LiCoPO_4包覆的验证(ICP与XPS)第88-89页
        5.3.3 LiCoPO_4包覆对811结构的影响第89-90页
    5.4 LiCoPO_4包覆对811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90-94页
        5.4.1 LiCoPO_4包覆811的交流阻抗谱研究第90-92页
        5.4.2 LiCoPO_4包覆811的充放电性能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限元的新型碗头挂板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混杂自动机模型的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