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概述 | 第12-24页 |
·发展模式内涵 | 第12页 |
·传统模式 | 第12-16页 |
·苏联模式 | 第12-15页 |
·南斯拉夫模式 | 第15-16页 |
·改革模式 | 第16-24页 |
·激进式改革模式 | 第16-21页 |
·渐进式改革模式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中国模式的形成 | 第24-35页 |
·"中国模式"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苏联模式的改革中产生的 | 第24-29页 |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及调整 | 第24-26页 |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 第26-28页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模式的坚持和完善 | 第28-29页 |
·"中国模式"的提出 | 第29-30页 |
·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思想战略" | 第29-30页 |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政策" | 第30页 |
·第三个阶段"中国发展经验" | 第30页 |
·"中国模式"提出的原因 | 第30-35页 |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第30-32页 |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 第32页 |
·西方模式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中国模式"的内涵 | 第35-40页 |
·"中国模式"的争论 | 第35-37页 |
·多数学者反对使用"中国模式" | 第35页 |
·部分学者赞成使用"中国模式" | 第35-36页 |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中国模式" | 第36-37页 |
·中国模式的内涵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中国模式的意义 | 第40-47页 |
·国内意义 | 第40-41页 |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40页 |
·成功应对了资本主义全球金融危机 | 第40-41页 |
·国际意义 | 第41-47页 |
·冲击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模式 | 第41-42页 |
·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 第42-43页 |
·重塑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