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2 杀手与杀手题材电影 | 第10-18页 |
2.1 “杀手”及“杀手电影”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2.2 杀手电影:作为黑色电影被偏爱的题材 | 第11-14页 |
2.2.1 黑色电影:类型与风格的博弈 | 第11-13页 |
2.2.2 杀手电影之于黑色电影 | 第13-14页 |
2.3 杀手电影:基于电影诗学之维的文化阐释 | 第14-18页 |
2.3.1 本体向度:杀手电影与电影媒介特性天然的亲和力 | 第14-15页 |
2.3.2 死亡意象:杀手电影与个体存在意识的原始恐惧 | 第15-16页 |
2.3.3 精神分析:杀手电影与视知觉快感的心理认知 | 第16-18页 |
3 杀手题材电影的历史流变 | 第18-25页 |
3.1 杀手电影的源起 | 第18-20页 |
3.2 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杀手电影 | 第20-21页 |
3.3 新好莱坞时期的杀手电影 | 第21-23页 |
3.4 杀手电影的后现代转向 | 第23-25页 |
4 杀手题材电影:本体性研究 | 第25-35页 |
4.1 杀手电影的叙事机制 | 第25-28页 |
4.1.1 人物存在的主体性矛盾 | 第25-26页 |
4.1.2 “奇情”的附属性变奏 | 第26-27页 |
4.1.3 暴力的终结性影响 | 第27-28页 |
4.2 杀手艺术形象的解构 | 第28-31页 |
4.2.1 早期浪漫主义图解性的硬汉素描 | 第28-29页 |
4.2.2 边缘个体存在与心灵终极归属 | 第29-30页 |
4.2.3 后现代性颠覆一切的游戏化狂欢 | 第30-31页 |
4.3 杀手电影的形式与风格 | 第31-35页 |
4.3.1 注重节奏快感的剪辑 | 第32-33页 |
4.3.2 音响设计的空间透视 | 第33-34页 |
4.3.3 现代技术性的工具展示 | 第34-35页 |
5 杀手题材电影:亚社会形态及其母题 | 第35-41页 |
5.1 亚社会形态:交互式的娱乐文化氛围 | 第35-37页 |
5.2 个体生存境遇:荒原化的存在意识 | 第37-38页 |
5.3 杀手的宿命:极致化的生命体验对命运的书写 | 第38-41页 |
6 杀手题材电影 :代表性导演及其作品分析 | 第41-49页 |
6.1 杀手悲歌的诗化镜像:吕克贝松《杀手莱昂》、《尼基塔》 | 第41-43页 |
6.2 怪诞的犯罪叙事:科恩兄弟《冰血暴》、《老无所依》 | 第43-46页 |
6.3 现代性批判与精神劫难:大卫芬奇《十二宫杀手》、《七宗罪》 | 第46-49页 |
7 结语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一、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页 |
二、影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