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文学作品中的“先知”形象解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国内外纪伯伦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1页 |
(一) 文化身份的研究 | 第8-9页 |
(二) 宗教学视角中的纪伯伦研究 | 第9-10页 |
(三) 传记研究 | 第10页 |
(四) 比较视野中的纪伯伦研究 | 第10-11页 |
二、 纪伯伦文学创作概述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先知意识的形成 | 第14-26页 |
一、 贝舍里的贫困岁月:“先知”意识的孕育 | 第15-19页 |
二、 “他人”的想像:先知意识的加强 | 第19-26页 |
(一) “先知”身份的再次认定 | 第19-22页 |
(二) 西方现代主义的浸染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先知”形象的具体呈现 | 第26-44页 |
一、 从民族的先知到世界的先知 | 第26-36页 |
(一) 阿拉伯民族的“先知” | 第26-30页 |
(二) 叛逆的“先知”形象 | 第30-34页 |
(三) 普世的先知 | 第34-36页 |
二、 充满神圣感的文学样式 | 第36-44页 |
(一) 诗歌的体裁样式 | 第36-38页 |
(二) 智慧文学 | 第38-41页 |
(三) 天启形式 | 第41-44页 |
第三章 纪伯伦“先知”形象的文化解析 | 第44-60页 |
一、 “先知”形象的哲学内涵 | 第44-49页 |
(一) 爱、美与生命的宗教 | 第44-47页 |
(二) 对耶稣神圣性的无限推崇 | 第47-49页 |
二、 对阿拉伯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 第49-52页 |
三、 西方现代主义的独特书写 | 第52-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