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的危害论文--对人体的危害论文

母乳中PBDEs的暴露和PBDEs的生物利用度及健康风险评估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简写与中文对照表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1.1 多溴联苯醚第13-19页
        1.1.1 简介第13页
        1.1.2 PBDEs 的性质、用途与来源第13-15页
        1.1.3 PBDEs 的危害第15-18页
        1.1.4 人体暴露第18-19页
    1.2 PBDEs 的婴儿暴露与评估第19-25页
        1.2.1 婴儿暴露途径第19页
        1.2.2 母乳中 PBDEs 的研究现状第19-23页
        1.2.3 人体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估第23-24页
        1.2.4 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第24-25页
    1.3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的研究概况第25-29页
        1.3.1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第25-26页
        1.3.2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应用及研究概况第26-28页
        1.3.3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的不足第28-29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9-3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页
        1.4.2 研究内容第29页
        1.4.3 研究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上海地区母乳中 PBDEs 的水平与特征第30-48页
    2.1 前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4页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1-32页
        2.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第32页
        2.2.3 仪器分析第32-33页
        2.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33页
        2.2.5 统计分析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6页
        2.3.1 母乳捐献者的特征第34页
        2.3.2 母乳中 PBDEs 的浓度第34-35页
        2.3.3 2006–2012 年间 PBDEs 浓度变化趋势第35-41页
        2.3.4 PBDEs 同系物组成及特征第41-44页
        2.3.5 年龄、产子次数和孕前 BMI 指数对母乳中 PBDEs 的浓度影响第44-46页
    2.4 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PBDEs 在 Caco-2 细胞中的迁移与转运第48-66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培养基中 PBDEs 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9-51页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49-50页
        3.2.2 培养基及细胞样品中 PBDEs 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条件的确定第50-51页
    3.3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及实验条件的建立第51-58页
        3.3.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1-52页
        3.3.2 细胞培养第52页
        3.3.3 MTT 实验第52-53页
        3.3.4 96 孔板细胞接种密度的确定第53-54页
        3.3.5 Caco-2 细胞对 DMSO 的耐受力第54页
        3.3.6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3.3.7 PBDEs 标准物质的配制第55页
        3.3.8 Transwell-12 孔板对 PBDEs 的吸附性第55-56页
        3.3.9 样品采集方法第56-57页
        3.3.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7-58页
    3.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58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58-65页
        3.5.1 96 孔板细胞接种密度第58-59页
        3.5.2 Caco-2 细胞对 DMSO 的耐受力第59页
        3.5.3 Transwell-12 孔板对 PBDEs 的吸附性第59页
        3.5.4 PBDEs 穿透与时间的关系第59-61页
        3.5.5 PBDEs 穿透与浓度的关系第61-65页
    3.6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婴儿通过母乳摄入 PBDEs 及其健康风险第66-71页
    4.1 风险评估方法第66-68页
        4.1.1 引言第66-67页
        4.1.2 日暴露量 EDI 和日吸收量 EDU第67页
        4.1.3 非致癌风险危害商数第67-6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8-70页
    4.3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创新与展望第71-72页
    5.1 创新第71页
    5.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9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1-92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河流沉积物有机提取物的毒性及生态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大型丝状藻类对河岸带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