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实验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方法 | 第15-26页 |
2.1 数学模型 | 第15-18页 |
2.1.1 可压缩流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15-17页 |
2.1.2 湍流模型 | 第17-18页 |
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8-22页 |
2.2.1 几何模型 | 第18-19页 |
2.2.2 计算区域 | 第19-20页 |
2.2.3 边界条件 | 第20页 |
2.2.4 测点布置 | 第20-21页 |
2.2.5 计算网格 | 第21-22页 |
2.3 计算模型的动模型实验验证 | 第22-25页 |
2.3.1 实验装置系统与实验布置 | 第22-23页 |
2.3.2 受电弓气动升力测试 | 第23-24页 |
2.3.3 动模型实验与流场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高速列车进出隧道口受电弓气动性能变化规律 | 第26-35页 |
3.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变化 | 第26-29页 |
3.2 受电弓气动力变化 | 第29-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列车设计参数对受电弓气动性能影响规律 | 第35-49页 |
4.1 高速列车车型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36-37页 |
4.1.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37页 |
4.2 高速列车编组长度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4.2.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38-39页 |
4.2.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39-40页 |
4.3 受电弓安装位置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40-41页 |
4.3.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41-42页 |
4.4 导流罩结构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42-47页 |
4.4.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44-46页 |
4.4.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隧道设计参数对受电弓气动性能影响规律 | 第49-60页 |
5.1 隧道阻塞比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5.1.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50-51页 |
5.1.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51-52页 |
5.2 隧道长度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5.2.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52-53页 |
5.2.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53-55页 |
5.3 隧道缓冲结构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5.3.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56-57页 |
5.3.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6 高速列车隧道内交会受电弓气动性能变化规律 | 第60-75页 |
6.1 高速列车隧道内交会受电弓气动性能及机理分析 | 第60-64页 |
6.1.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变化 | 第61-62页 |
6.1.2 受电弓气动力变化 | 第62-64页 |
6.2 高速列车交会速度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6.2.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65-66页 |
6.2.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66-67页 |
6.3 隧道阻塞比对动车组交会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6.3.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68-69页 |
6.3.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69-70页 |
6.4 高速列车交会位置对受电弓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6.4.1 受电弓表面压力载荷比较 | 第71-72页 |
6.4.2 受电弓气动力比较 | 第72-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7 总结 | 第75-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