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9-11页 |
1.2.2 关于碳排放预测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测算和趋势分析 | 第15-21页 |
2.1 碳排放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5-16页 |
2.2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的测算 | 第16-19页 |
2.2.1 测算方法 | 第16-17页 |
2.2.2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2.2.3 测算结果 | 第17-19页 |
2.3 福建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趋势分析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两阶段 LMDI 分解 | 第21-33页 |
3.1 对数平均迪氏因素分解方法 LMDI 简介 | 第21-22页 |
3.2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因素分解模型 | 第22-24页 |
3.3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4-30页 |
3.3.1 第一阶段 LMDI 分解分析 | 第24-27页 |
3.3.2 第二阶段 LMDI 分解分析 | 第27-29页 |
3.3.3 六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对总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值 | 第29-30页 |
3.4 各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 | 第30-32页 |
3.4.1 能源消费强度效应 | 第30-31页 |
3.4.2 能源结构效应 | 第31-32页 |
3.4.3 部门结构效应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预测 | 第33-46页 |
4.1 IPAT 模型介绍及其改进 | 第33-34页 |
4.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34-35页 |
4.3 协整关系检验及分析 | 第35-36页 |
4.3.1 协整关系检验 | 第35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4.4 福建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的情景分析 | 第36-43页 |
4.4.1 情景设定 | 第36页 |
4.4.2 能源强度预测 | 第36-37页 |
4.4.3 能源结构的预测 | 第37-43页 |
4.5 碳排放强度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总结和减排策略 | 第46-49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6页 |
5.2 减排策略 | 第46-48页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