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城市生态园林的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建设生态景观城市的社会效益及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1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生态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2.2.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 第15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2.2.3 生态设计理论 | 第15页 |
2.2.4 群落营造理论 | 第15页 |
2.2.5 生物修复理论 | 第15-16页 |
2.3 国内生态系统设计与风水学之间相互关系及应用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生态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第17-26页 |
3.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 第17-18页 |
3.2 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 第18-21页 |
3.2.1 经济生态性原则 | 第18-19页 |
3.2.2 生态文化的乡土性原则 | 第19页 |
3.2.3 生态文化保护性原则 | 第19页 |
3.2.4 生态恢复性原则 | 第19-20页 |
3.2.5 环境循环再生原则 | 第20-21页 |
3.3 植物造景是城市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 第21-26页 |
3.3.1 植物是生态景观的建造基础 | 第21页 |
3.3.2 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 第21页 |
3.3.3 我国城市生态文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理 | 第21-22页 |
3.3.4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注意绿化设计方式 | 第22-23页 |
3.3.5 城市绿化生态景观中植物造景要有色彩美感及层次感 | 第23页 |
3.3.6 绿化生态景观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限制性因素与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4.1 太原地区概况 | 第26-27页 |
4.1.1 山西(太原市)丰富的文化资源 | 第26页 |
4.1.2 太原市地形地貌特征 | 第26页 |
4.1.3 太原地区的气候特点 | 第26-27页 |
4.2 太原生态环境现状 | 第27-30页 |
4.2.1 太原地区商业区规划现状 | 第27-28页 |
4.2.2 工业区景观现状 | 第28页 |
4.2.3 太原地区目前植物种植的选择 | 第28-30页 |
4.3 太原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方面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0-31页 |
4.3.1 气候干旱,多西北风,生态环境脆弱 | 第30页 |
4.3.2 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低 | 第30-31页 |
4.4 太原市区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 | 第31-35页 |
4.4.1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小,绿化率不高 | 第31页 |
4.4.2 道路绿化效果差 | 第31-32页 |
4.4.3 城市部分地区绿化不能满足长久稳定的生态系统 | 第32-33页 |
4.4.4 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第33页 |
4.4.5 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 | 第33页 |
4.4.6 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太原市构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及实施途径 | 第35-44页 |
5.1 太原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 第35-36页 |
5.1.1 明确规划指导思想 | 第35页 |
5.1.2 确定规划的预期目标 | 第35页 |
5.1.3 制定适合太原发展的长远期生态建设规划 | 第35-36页 |
5.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具体实施办法 | 第36-39页 |
5.2.1 提高城市绿地景观数量,扩大绿化空间 | 第36-37页 |
5.2.2 城市乡镇联合绿化,构建城市大生态体系 | 第37-38页 |
5.2.3 加强对城区内铁路、公路的绿化建设 | 第38页 |
5.2.4 建设太原周边村落景观 | 第38页 |
5.2.5 提高绿化质量,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 第38-39页 |
5.2.6 构建以乔木为骨干的立体生态化系统 | 第39页 |
5.3 利用植物景观体现城市文化 | 第39-42页 |
5.3.1 凸显植物造景的美观性 | 第40页 |
5.3.2 植物在立体景观模式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5.4 发展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与文化的多元共享 | 第42-43页 |
5.4.1 居住区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 第42页 |
5.4.2 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 第42-43页 |
5.5 全民参与,加强林业的开发及生态建设 | 第43页 |
5.6 严格管理开山开矿及采煤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2 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