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2页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研究的可行性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29页 |
2.1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页 |
2.2 本领域相关研究理论 | 第18-21页 |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页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4 人体工效学 | 第21页 |
2.3 国内外建设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 第21-27页 |
2.3.1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 第21-25页 |
2.3.2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 第25-27页 |
2.3.3 国内外案例经验借鉴 | 第27页 |
2.4 现状问题总结和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2.4.1 现状问题 | 第27-28页 |
2.4.2 未来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研究 | 第29-36页 |
3.1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的类别与特征 | 第29-31页 |
3.1.1 城市滨水空间类别 | 第29-30页 |
3.1.2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特征 | 第30-31页 |
3.2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的功能 | 第31-32页 |
3.2.1 集中 | 第31-32页 |
3.2.2 分散 | 第32页 |
3.3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32-36页 |
3.3.1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路网 | 第32-33页 |
3.3.2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景观 | 第33-34页 |
3.3.3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设施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新疆库尔勒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现状及调查研究评价 | 第36-47页 |
4.1 调研对象概况 | 第36页 |
4.2 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4.2.1 行为观察法 | 第36-37页 |
4.2.2 问卷调查法 | 第37页 |
4.3 评价结论 | 第37-44页 |
4.3.1 总体描述、主观评价 | 第37页 |
4.3.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37-44页 |
4.4 新疆库尔勒市滨水区步行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44-47页 |
4.4.1 自然环境条件 | 第44页 |
4.4.2 文化地域特色 | 第44-45页 |
4.4.3 使用者活动特征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新疆库尔勒市滨水区步行空间设计 | 第47-52页 |
5.1 新疆库尔勒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的设计定位 | 第47页 |
5.1.1 步行活动与景观结合 | 第47页 |
5.1.2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 | 第47页 |
5.1.3 地域性特色景观营造 | 第47页 |
5.2 新疆库尔勒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5.2.1 艺术文化与生态相结合 | 第47-48页 |
5.2.2 邻水边缘优化处理 | 第48页 |
5.2.3 连续多样步行路网 | 第48页 |
5.2.4 人性化配套设施 | 第48页 |
5.3 新疆库尔勒市滨水区步行空间的设计要点 | 第48-52页 |
5.3.1 文脉与个性的表达 | 第48-49页 |
5.3.2 步行道与节点的连通 | 第49-52页 |
第六章 城市滨水区步行空间设计实践——以库尔勒市天鹅河景观带规划设计为例 | 第52-62页 |
6.1 项目概况及区位 | 第52页 |
6.2 现状分析 | 第52-53页 |
6.2.1 现状交通分析 | 第52-53页 |
6.2.2 现状植被分析 | 第53页 |
6.3 设计定位及理念 | 第53-54页 |
6.3.1 设计总体定位 | 第53页 |
6.3.2 设计理念 | 第53-54页 |
6.4 设计内容 | 第54-62页 |
6.4.1 总体布局及分析 | 第54-56页 |
6.4.2 天鹅河步行空间细部设计 | 第56-59页 |
6.4.3 植物种植设计 | 第59-61页 |
6.4.4 项目评述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62-63页 |
7.3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