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4页 |
1.1 犊牛腹泻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细菌性腹泻 | 第13-14页 |
1.1.2 病毒性腹泻 | 第14-15页 |
1.1.3 寄生虫性腹泻 | 第15页 |
1.2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 第15-20页 |
1.2.1 主要毒力因子 | 第16-20页 |
1.3 ETEC疫苗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1 全菌疫苗 | 第20页 |
1.3.2 黏附素类疫苗 | 第20-21页 |
1.3.3 肠毒素类疫苗 | 第21-22页 |
1.3.4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菌株、质粒、实验动物及细胞系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1.4 PCR扩增引物的设计 | 第25-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2.2.1 elt 融合基因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2 eltA-stA融合基因的制备 | 第28-30页 |
2.2.3 重组蛋白LTA_(192)-STa_(13)表达、鉴定 | 第30-31页 |
2.2.4 实验动物分组及免疫 | 第31-33页 |
2.2.5 免疫抗体检测 | 第33页 |
2.2.6 体内中和试验 | 第33-35页 |
2.2.7 体外中和试验 | 第35-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3.1 elt融合基因的构建 | 第37-39页 |
3.1.1 elt基因的扩增 | 第37页 |
3.1.2 elt 上、下游部分基因的扩增 | 第37-38页 |
3.1.3 elt 融合基因的扩增 | 第38-39页 |
3.1.4 elt 突变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39页 |
3.2 eltA-stA融合基因的制备 | 第39-41页 |
3.2.1 eltA基因的扩增 | 第39-40页 |
3.2.2 elinker-stA基因的扩增 | 第40-41页 |
3.2.3 eltA-stA融合基因的扩增 | 第41页 |
3.2.4 eltA-stA融合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41页 |
3.3 重组蛋白LTA_(192)-STa_(13)的表达与鉴定 | 第41-46页 |
3.3.1 重组E.coli Rosetta/pHUE-eltA-stA的鉴定 | 第41-42页 |
3.3.2 重组蛋白LTA_(192)-STa_(13)的表达与鉴定 | 第42-44页 |
3.3.3 重组菌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3.4 免疫原的制备 | 第46页 |
3.5 免疫抗体的检测 | 第46-49页 |
3.6 体内中和试验 | 第49-51页 |
3.6.1 乳鼠灌胃中和实验 | 第49-50页 |
3.6.2 LT对小鼠的LD_(50)的测定 | 第50页 |
3.6.3 LT的小鼠体内中试验 | 第50-51页 |
3.7 体外中和试验 | 第51-54页 |
3.7.1 LT对Y-1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51页 |
3.7.2 LT对Y-1 CD_(50)测定 | 第51-52页 |
3.7.3 LT的中和效价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9页 |
4.1 免疫原的选择 | 第54页 |
4.2 提高STa免疫原性的策略 | 第54-55页 |
4.3 融合PCR技术 | 第55-56页 |
4.4 不同免疫原的免疫效力评价 | 第56-57页 |
4.5 初乳对新生犊牛的重要性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