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1.1 现代医学颈动脉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CAS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0页 |
1.1.2 动脉硬化的形成机制 | 第10-11页 |
1.1.3 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 第11-12页 |
1.1.4 CAS的分类 | 第12-13页 |
1.1.5 CAS西医治疗 | 第13页 |
1.2 中医学对AS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1 AS的中医病名研究 | 第13页 |
1.2.2 AS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3页 |
1.2.3 AS的辨证分型 | 第13-14页 |
1.3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 | 第14页 |
1.3.2 中医体质的形成 | 第14-15页 |
1.3.3 中医体质的类型 | 第15-16页 |
1.3.3.1 古代中医体质类型 | 第15-16页 |
1.3.3.2 现代中医体质类型 | 第16页 |
1.3.4 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5 体质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5.1 体质与疾病的发生 | 第17页 |
1.3.5.2 体质与疾病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5.3 体质与疾病的治疗 | 第18页 |
1.3.5.4 体质与养生保健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制作调查表 | 第19页 |
2.2.2 问卷调查 | 第19页 |
2.2.3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 第19-20页 |
2.2.4 观察指标测量及测定 | 第20页 |
2.2.5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第20页 |
2.3 结果 | 第20-30页 |
2.3.1 体质分型基本情况 | 第21页 |
2.3.2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间,性别、年龄段构成比较 | 第21-22页 |
2.3.3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体型分布及体重指数的比较 | 第22-23页 |
2.3.4 颈动脉硬化常见体质类型高血压分级情况 | 第23页 |
2.3.5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间的血压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2.3.6 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脂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2.3.7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血脂异常临床分型的特点 | 第25-26页 |
2.3.8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间的血脂水平的比较 | 第26-27页 |
2.3.9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血糖特点 | 第27-28页 |
2.3.10 颈动脉硬化患者常见体质类型尿酸特点 | 第28页 |
2.3.11 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与常见的单一体质的关系 | 第28-30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0-34页 |
2.4.1 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 第30-31页 |
2.4.2 颈动脉硬化常患者血压水平、分级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31页 |
2.4.3 颈动脉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分布情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31-32页 |
2.4.4 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糖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32页 |
2.4.5 颈动脉硬化患者尿酸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32-33页 |
2.4.6 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体质与其它危险因素的关系 | 第33-34页 |
2.5 展望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附录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