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穴位浅针刺及套迭式钝头针针刺安慰及蒙蔽效应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21页 |
1.1 安慰对照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1.1 安慰对照的起源 | 第15页 |
1.1.2 安慰对照的作用 | 第15页 |
1.1.3 安慰对照物质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 针刺临床试验安慰对照的研究 | 第16-20页 |
1.2.1 针刺安慰对照方法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2 安慰对照的方法 | 第17-20页 |
1.3 目前安慰针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39页 |
2.1 受试者选择标准 | 第21-22页 |
2.1.1 受试者来源 | 第21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2.1.4 剔除标准 | 第21页 |
2.1.5 脱落标准 | 第21页 |
2.1.6 样本含量 | 第21页 |
2.1.7 随机分组 | 第21-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2.1 针具 | 第22页 |
2.2.2 选穴 | 第22页 |
2.2.3 分组 | 第22页 |
2.2.4 操作方法 | 第22-23页 |
2.2.5 不良反应及处理 | 第23页 |
2.2.6 观测指标 | 第23-24页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24页 |
2.4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5 研究结果 | 第24-27页 |
2.5.1 受试者脱落情况 | 第24-25页 |
2.5.2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5页 |
2.5.3 基线资料分析 | 第25-27页 |
2.6 安慰及蒙蔽效应分析 | 第27-39页 |
2.6.1 组内比较 | 第27-35页 |
2.6.2 三组试验方法累加总体比较 | 第35-3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9-42页 |
3.1 安慰对照方法的选择依据 | 第39页 |
3.2 人群选择依据 | 第39页 |
3.3 效应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第39-40页 |
3.4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第40-41页 |
3.4.1 脱落情况分析 | 第40页 |
3.4.2 基线资料分析 | 第40页 |
3.4.3 破皮感结果分析 | 第40页 |
3.4.4 破皮疼痛VAS评分结果分析 | 第40页 |
3.4.5 得气感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4.6 得气感类型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5 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分析 | 第41页 |
3.6 设想与展望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