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养生思想和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9页 |
1.1 养生的概念认识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第二章 李渔和《闲情偶寄》 | 第9-11页 |
2.1 李渔简介 | 第9-10页 |
2.2 《闲情偶寄》相关背景介绍 | 第10页 |
2.3 《闲情偶寄》版本流传情况 | 第10-11页 |
第三章 《闲情偶寄》养生思想和方法研究 | 第11-36页 |
3.1 行乐 | 第11-26页 |
3.1.1 主要观点 | 第11-13页 |
3.1.2 贵人、富人、贫贱行乐之法 | 第13-17页 |
3.1.3 家庭、道途行乐之法 | 第17-18页 |
3.1.4 春夏秋冬四季行乐之法 | 第18-21页 |
3.1.5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 第21-25页 |
3.1.6 小结 | 第25-26页 |
3.2 止忧 | 第26-27页 |
3.2.1 主要观点 | 第26-27页 |
3.2.2 止身外不测之忧 | 第27页 |
3.2.3 小结 | 第27页 |
3.3 调饮啜 | 第27-29页 |
3.3.1 主要观点 | 第27-28页 |
3.3.2 爱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 | 第28页 |
3.3.3 太饥勿饱,太饱勿饥 | 第28页 |
3.3.4 怒时哀时勿食,闷时倦时勿食 | 第28-29页 |
3.3.5 小结 | 第29页 |
3.4 却病 | 第29-30页 |
3.4.1 主要观点 | 第29页 |
3.4.2 病未至而防之 | 第29-30页 |
3.4.3 病已至而退之 | 第30页 |
3.4.4 小结 | 第30页 |
3.5 疗病 | 第30-32页 |
3.5.1 主要观点 | 第30-31页 |
3.5.2 本性酷好之药 | 第31页 |
3.5.3 一生未见之药 | 第31-32页 |
3.5.4 小结 | 第32页 |
3.6 总结和讨论 | 第32-35页 |
3.6.1 本书主要的养生思想 | 第32-34页 |
3.6.2 具体养生主张 | 第34页 |
3.6.3 本书与中医养生学的比较 | 第34-35页 |
3.6.4 本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第35页 |
3.7 《闲情偶寄》养生思想的启发和意义 | 第35-36页 |
3.7.1 提示我们可以“快乐养生” | 第35页 |
3.7.2 提示我们养生应注重主观感受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