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两个木薯品种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7-8页
目录第8-12页
1 前言第12-20页
    1.1 木薯资源概况第12-15页
        1.1.1 木薯的起源、传播与分布第12-13页
        1.1.2 木薯生物学特性第13页
            1.1.2.1 木薯的植株形态第13页
            1.1.2.2 木薯的器官第13页
        1.1.3 木薯的分类第13-14页
            1.1.3.1 根据氢氰酸的含量划分第14页
            1.1.3.2 生育期长短划分第14页
            1.1.3.3 生产利用价值划分第14页
            1.1.3.4 经济利用价值与用途划分第14页
            1.1.3.5 根据形态特征划分第14页
        1.1.4 木薯的经济价值及用途第14-15页
    1.2 木薯组培快繁的研究进展及影响木薯组培快繁的因素第15-18页
        1.2.1 木薯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进展第15页
        1.2.2 影响木薯组培快繁的因素第15-18页
            1.2.2.1 基因型第15页
            1.2.2.2 外植体选择第15-16页
            1.2.2.3 外植体灭菌第16页
            1.2.2.4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第16页
            1.2.2.5 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第16-17页
            1.2.2.6 影响木薯组织培养的其他因素第17-18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意义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2.1 木薯品种华南205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第18-19页
            1.3.2.2 木薯离体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7页
    2.1 试验材料第20-22页
        2.1.1 供试品种第20页
        2.1.2 试验材料第20-22页
            2.1.2.1 华南205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第20页
            2.1.2.2 木薯无菌芽不同器官离体再生研究第20页
            2.1.2.3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第20-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7页
        2.2.1 华南205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第22-24页
            2.2.1.1 外植体表面灭菌及初代培养第22-23页
            2.2.1.2 木薯无菌芽的继代增殖第23页
            2.2.1.3 无菌芽生根第23-24页
            2.2.1.4 培养条件第24页
        2.2.2 木薯无菌芽不同器官离体再生研究第24-27页
            2.2.2.1 不同器官直接分化不定芽第24页
            2.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24-25页
            2.2.2.3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第25页
            2.2.2.4 培养条件第25-26页
            2.2.2.5 调查指标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40页
    3.1 华南205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第27-33页
        3.1.1 外植体表面灭菌及初代培养第27-31页
            3.1.1.1 外植体表面灭菌第27-28页
            3.1.1.2 不同外植体部位的灭菌效果第28页
            3.1.1.3 多菌灵预处理对木薯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第28-29页
            3.1.1.4 间歇灭菌法的外植体灭菌效果第29-30页
            3.1.1.5 不同HgCl_2处理时间的水培芽灭菌效果第30页
            3.1.1.6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第30-31页
        3.1.2 木薯无菌芽的继代增殖第31-32页
        3.1.3 生根培养第32-33页
    3.2 木薯无菌芽不同器官离体再生研究第33-40页
        3.2.1 木薯无菌芽不同器官直接分化不定芽第33-34页
            3.2.1.1 不同激素和浓度对木薯无菌芽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第33页
            3.2.1.2 不同激素和浓度对木薯无菌芽叶柄和茎段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第33-34页
        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34-38页
            3.2.2.1 木薯无菌芽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态观察第34页
            3.2.2.2 木薯无菌芽茎段和叶柄愈伤组织的形态观察第34页
            3.2.2.3 不同浓度的2,4-D对木薯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4-35页
            3.2.2.4 不同2,4-D与6-BA浓度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5-36页
            3.2.2.5 暗培养对木薯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6-37页
            3.2.2.6 不同影响因素对无菌芽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7页
            3.2.2.7 不同影响因素对无菌芽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7-38页
        3.2.3 愈伤组织的分化第38-40页
            3.2.3.1 叶片愈伤组织的分化第38-39页
            3.2.3.2 茎段和叶柄愈伤组织的分化第39-4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0-45页
    4.1 讨论第40-43页
        4.1.1 华南205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第40-42页
            4.1.1.1 外植体选择第40页
            4.1.1.2 外植体灭菌第40-41页
            4.1.1.3 激素对木薯继代增殖的影响第41页
            4.1.1.4 激素对木薯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第41-42页
        4.1.2 木薯无菌芽不同器官离体再生研究第42-43页
            4.1.2.1 无菌芽不同器官再生能力比较第42页
            4.1.2.2 不同激素及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42-43页
            4.1.2.3 暗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43页
            4.1.2.4 激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43页
        4.1.3 两个木薯品种再生能力的比较第43页
    4.2 结论第43-44页
        4.2.1 外植体表面灭菌及初代培养第43-44页
        4.2.2 木薯无菌芽的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第44页
        4.2.3 两个品种木薯离体器官再生体系建立第44页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A第50-51页
附录B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HMW-GS鉴定及部分农艺性状基因分子标记验证分析
下一篇:基于SSR标记的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