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生态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回顾 | 第9-15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吕氏春秋》的哲学基础 | 第18-23页 |
2.1 “太一”的本源说 | 第18页 |
2.2 “一体”的自然观 | 第18-19页 |
2.3 “长见”的历史观 | 第19-21页 |
2.4 “行用”的方法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吕氏春秋》自然层面的生态思想 | 第23-29页 |
3.1 知时而行的生态农业思想 | 第23-26页 |
3.1.1 “务先于农”的重农观 | 第23-24页 |
3.1.2 “天下时,地生财”的时令观 | 第24-25页 |
3.1.3 “耕道”中水土资源改造利用观 | 第25-26页 |
3.2 顺其天然的环境保护思想 | 第26-29页 |
3.2.1 认识自然,尊重生命 | 第27页 |
3.2.2 生态保护措施及禁令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吕氏春秋》行为层面的生态思想 | 第29-38页 |
4.1 克俭适宜的生态丧葬思想 | 第29-33页 |
4.1.1 “知死贵生”的生死观 | 第29-30页 |
4.1.2 “安死”之道 | 第30-31页 |
4.1.3 “短丧薄葬”观 | 第31-33页 |
4.1.3.1 批判“厚葬”风气 | 第31-32页 |
4.4.3.2 主张“短丧薄葬” | 第32-33页 |
4.2 适度节制的养生文化思想 | 第33-38页 |
4.2.1 《吕氏春秋》中的养生观 | 第33-35页 |
4.2.1.1 身国同治的养性观 | 第33-34页 |
4.2.1.2 节制嗜欲的贵生观 | 第34页 |
4.2.1.3 流水不腐的运动观 | 第34-35页 |
4.2.2 《吕氏春秋》中的养生实践 | 第35-38页 |
4.2.2.1 “避害趋利”的养生方 | 第35-36页 |
4.2.2.2 音乐养生方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诸思想归于“太一”的本质 | 第38-41页 |
5.1 顺应自然,人应有为 | 第38-39页 |
5.2 “全天”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 第39页 |
5.3 天地人的共生系统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吕氏春秋》生态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41-44页 |
6.1 生态思想的重心——农学观 | 第41-42页 |
6.2 人与自然的共生——环保观 | 第42页 |
6.3 人与自然的融合——丧葬观 | 第42-43页 |
6.4 朴素的人本精神——养生观 | 第43-44页 |
总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个人简介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