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道说”对“此在”之思的承继与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 | 第13-29页 |
一、存在的遗忘与此在 | 第13-16页 |
(一)存在的遗忘与重拾 | 第13-15页 |
(二)存在与此在 | 第15-16页 |
二、此在与日常性 | 第16-23页 |
(一)存在于世界中 | 第16-17页 |
(二)用具与世界现象 | 第17-18页 |
(三)与他人的存在和常人 | 第18-19页 |
(四)“在之中” | 第19-21页 |
(五)操心 | 第21-23页 |
三、此在与时间性 | 第23-29页 |
(一)向着死亡的存在 | 第24-25页 |
(二)操心的源始时间性意义 | 第25-26页 |
(三)时间性与日常性、历史性和时间内状态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诗之“道说” | 第29-46页 |
一、何为诗之“道说” | 第29-34页 |
(一)语言之为“道说” | 第29-30页 |
(二)语言的道说本质经由诗歌显现 | 第30-33页 |
(三)何为诗之道说 | 第33-34页 |
二、诗的本质 | 第34-40页 |
(一)诗歌中的语言 | 第35-36页 |
(二)诗歌以词语确立存在 | 第36-38页 |
(三)诗的本质 | 第38-40页 |
三、诗参与建构此在的存在 | 第40-46页 |
(一)贫困时代诗人何为 | 第40-42页 |
(二)人类栖居的四重结构整体 | 第42-43页 |
(三)贫困时代人的现状和出路 | 第43-46页 |
第三章 诗之“道说”对“此在”之思的承继与完善 | 第46-60页 |
一、常人和诗人 | 第46-50页 |
(一)常人的由来和对此在存在的遮蔽 | 第46-47页 |
(二)诗对此在的澄明 | 第47-49页 |
(三)诗人对常人的超越 | 第49-50页 |
二、由此在被抛到筑造以栖居 | 第50-54页 |
(一)此在被抛的沉沦 | 第50-52页 |
(二)筑造以栖居 | 第52-53页 |
(三)二者的勾连 | 第53-54页 |
三、语言作为传达到语言作为道说 | 第54-60页 |
(一)语言作为传达 | 第55-56页 |
(二)语言作为道说 | 第56-57页 |
(三)二者的关系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