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20世纪60-70年代)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 | 第11-13页 |
1.1.2 传统建筑修缮与工匠断代 | 第13-14页 |
1.1.3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9-24页 |
1.3.1 研究对象说明 | 第19-21页 |
1.3.2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 平遥县民居研究 | 第27-46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27-29页 |
2.1.1 地理位置特征 | 第27页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7-28页 |
2.1.3 气候水文特征 | 第28-29页 |
2.2 人文环境 | 第29页 |
2.2.1 农耕文化 | 第29页 |
2.2.2 商业文化 | 第29页 |
2.3 窑院 | 第29-35页 |
2.3.1 院落概况 | 第30-31页 |
2.3.2 按院落规模分类 | 第31-33页 |
2.3.3 按照组合建筑分类 | 第33-35页 |
2.4 建筑单体 | 第35-46页 |
2.4.1 锢窑 | 第35-42页 |
2.4.2 单坡木构厢房 | 第42-46页 |
3 前期筹划 | 第46-51页 |
3.1 准备材料 | 第46-48页 |
3.1.1 砖 | 第46-47页 |
3.1.2 木 | 第47-48页 |
3.1.3 瓦 | 第48页 |
3.2 组织人员 | 第48-49页 |
3.3 营造工具 | 第49-51页 |
4 锢窑营造技艺 | 第51-74页 |
4.1 房屋选址 | 第51页 |
4.2 处理地基 | 第51-53页 |
4.2.1 土质不好的基地 | 第51-52页 |
4.2.2 不平整的基地 | 第52-53页 |
4.3 定向与放线 | 第53-55页 |
4.4 动土前的准备 | 第55页 |
4.5 挖壕沟 | 第55-57页 |
4.6 砌筑基础 | 第57-59页 |
4.7 砌筑墙体 | 第59-62页 |
4.7.1 后墙 | 第59-62页 |
4.7.2 山墙(大臂) | 第62页 |
4.7.3 隔墙(窑腿子) | 第62页 |
4.8 起砌筑拱券 | 第62-68页 |
4.8.1 搭设拱券模架 | 第63-66页 |
4.8.2 砌筑砖 | 第66-67页 |
4.8.3 拆除模具 | 第67页 |
4.8.4 合龙口 | 第67-68页 |
4.9 加固拱券 | 第68-71页 |
4.9.1 填充八字壕 | 第68-69页 |
4.9.2 屋顶覆土 | 第69-71页 |
4.10 砌筑窑脸、安装门窗 | 第71-74页 |
5 木构厢房营造技艺 | 第74-93页 |
5.1 木料初加工 | 第74-75页 |
5.2 砍楞 | 第75-77页 |
5.3 开榫卯 | 第77-83页 |
5.3.1 馒头榫 | 第78-80页 |
5.3.2 燕尾榫 | 第80-81页 |
5.3.3 梁上的檩条椀 | 第81-82页 |
5.3.4 脊瓜柱上的檩条椀 | 第82页 |
5.3.5 双直榫卯 | 第82-83页 |
5.4 构件编号、草试 | 第83-84页 |
5.4.1 编号 | 第84页 |
5.4.2 草试 | 第84页 |
5.5 房屋抬架 | 第84-89页 |
5.5.1 搭设脚手架 | 第85页 |
5.5.2 立柱并安装拉结构件 | 第85-87页 |
5.5.3 载瓜柱 | 第87-88页 |
5.5.4 上檩条 | 第88-89页 |
5.6 砌筑墙体 | 第89页 |
5.7 砌筑屋顶 | 第89-92页 |
5.8 装饰装修 | 第92-93页 |
5.8.1 墙面装修 | 第92-93页 |
5.8.2 地面装修 | 第93页 |
6 结论 | 第93-95页 |
6.1 总结 | 第93-9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A | 第97-14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