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从概念思维到氛围:多相工作室2006-2016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11页
    1.2 研究对象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概念阐释第13-16页
第2章 案例分析:从概念思维到氛围的转变过程第16-82页
    2.1 案艺术实验室第16-28页
        2.1.1 厂房改造策略:核心空间与服务空间的疏密组织,光和尺度变化营造进入序列的层次第17-21页
        2.1.2 由规则构建的开放体系:成品和半成品的中间状态,常规五金件重组而成的新规则,纵杆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21-26页
        2.1.3 结语:概念思维主导下氛围的萌芽第26-28页
    2.2 2010上海世博会万科馆第28-44页
        2.2.1 材料导出的结构体系:秸秆板与叠涩结构,因结构而生的圆台形式第29-33页
        2.2.2 结构替换后对体验的关注:现实约束下的钢结构替换,体验与空间形态、光、风第33-42页
        2.2.3 结语:概念思维与现实冲突后氛围的展开第42-44页
    2.3 楷林汇第44-61页
        2.3.1 叠盒子的空间概念:既有结构的前提,私密性与体量感第45-49页
        2.3.2 盒子体量感的实现:抬升的楼板实现堆叠的纯净性,立面材料的覆盖与分层,柱子和楼梯的消隐第49-58页
        2.3.3 与空间序列对应的光序列第58-60页
        2.3.4 结语:概念思维与氛围并行第60-61页
    2.4 石岛山居第61-82页
        2.4.1 场地策略和布局:台地上的建筑,经营位置和人视点设计第62-71页
        2.4.2 建筑和结构设计的相互配合:重木结构截面尺寸的自洽性,墙柱分离与非对称剖面,实现空间效果的钢木混合结构第71-80页
        2.4.3 结语:氛围引领设计判断的标准第80-82页
第3章 多相工作室的转变机制第82-107页
    3.1 理念和设计方式为转变提供可能性第82-98页
        3.1.1 理念:“开放”,“不预设”,“生长的过程”第82-91页
        3.1.2 “分解”和“打散”的设计方式产生的开放性第91-98页
    3.2 与转变相辅相成的工作方式第98-107页
        3.2.1 多相工作室四位合伙人的合作方式第98-100页
        3.2.2 与设计推敲和工作方式契合的设计工具第100-107页
第4章 在中国当代建筑大环境下的继承和自身发展第107-118页
    4.1 张永和的概念思维:对2000年左右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重造型、轻本体的批判第107-112页
    4.2 多相工作室与非常建筑和张永和的关联与继承:开放的态度、概念思维第112-114页
    4.3 多相工作室转变过程中自身的发展以及与中国当代建筑大环境的关联第114-118页
第5章 结语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附录 多相工作室访谈第12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度衡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考虑底部隆起变形的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