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9页 |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20页 |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1.1 质量成本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 第12页 |
| 2.1.2 有关企业最优质量成本的确定理论 | 第12-13页 |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2.2.1 质量成本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 第13页 |
| 2.2.2 质量收入理论 | 第13页 |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20页 |
| 2.3.1 不良质量成本的概念 | 第13-14页 |
| 2.3.2 质量管理哲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 | 第14-15页 |
| 2.3.3 质量损失法 | 第15页 |
| 2.3.4 PFMEA (过程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 | 第15-17页 |
| 2.3.5 MSA(测量系统分析) | 第17页 |
| 2.3.6 SPC(统计过程控制) | 第17-18页 |
| 2.3.7 Lean Manufacture(精益生产) | 第18-19页 |
| 2.3.8 持续改进 | 第19-20页 |
| 3 不良质量成本的构成 | 第20-26页 |
| 3.1 SST公司现有不良质量成本的构成 | 第20页 |
| 3.2 客户满意度对不良质量成本构成的影响 | 第20-24页 |
| 3.2.1 客户满意度、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EMA)与不良质量成本的关系 | 第20-22页 |
| 3.2.2 客户满意度与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FEMA)量化 | 第22-24页 |
| 3.3 改进不良质量成本的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 3.3.1 合格率损失 | 第24-25页 |
| 3.3.2 内部质量问题损失 | 第25页 |
| 3.3.3 外部质量问题损失 | 第25-26页 |
| 4 不良质量成本形成的原因 | 第26-34页 |
| 4.1 不良质量成本数据分析 | 第26-30页 |
| 4.1.1 质量业绩 | 第26-28页 |
| 4.1.2 不良质量成本 | 第28-30页 |
| 4.2 不良质量成本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原因 | 第30-31页 |
| 4.3 产品质量决策方法对不良质量成本的影响 | 第31-32页 |
| 4.4 不良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4.4.1 不良质量成本责任部门的缺失 | 第32-33页 |
| 4.4.2 没有把不良质量成本纳入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 | 第33页 |
| 4.4.3 质量改善方案的提出、实施周期长 | 第33-34页 |
| 5 不良质量成本的改进 | 第34-48页 |
| 5.1 降低不良质量成本的过程控制方法 | 第34-39页 |
| 5.1.1 MSA(测量系统分析) | 第34页 |
| 5.1.2 SPC(统计过程控制) | 第34-35页 |
| 5.1.3 精益生产 | 第35-39页 |
| 5.2 降低不良质量成本的产品质量决策方法 | 第39-43页 |
| 5.2.1 风险与成本的量化 | 第39-41页 |
| 5.2.2 产品质量决策方法 | 第41-42页 |
| 5.2.3 产品质量决策方法实例分析 | 第42-43页 |
| 5.3 降低不良质量成本的管理方法 | 第43-45页 |
| 5.3.1 定义不良质量成本的责任部门 | 第43-44页 |
| 5.3.2 将不良质量成本纳入部门的绩效管理 | 第44-45页 |
| 5.3.3 将不良质量成本的改善措施纳入每日例会的跟踪项目 | 第45页 |
| 5.4 改进后的不良质量成本与持续改进 | 第45-48页 |
| 5.4.1 改进后的不良质量成本 | 第45-47页 |
| 5.4.2 持续改进 | 第47-4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6.1 结论 | 第48页 |
| 6.2 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