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GIS辅助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标分解方法研究--以西安市曲江新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8页
    1.1 研究缘起第9页
        1.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升级第9页
        1.1.2 当前城市建设背景下规划人的职责第9页
        1.1.3 拓展研究视角,理论支撑实践第9页
    1.2 研究背景第9-12页
        1.2.1 海绵城市提出的政策背景第10页
        1.2.2 建设海绵城市是现实需求第10-11页
        1.2.3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中指标分解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3 国外海绵城市研究进展第12-19页
        1.3.1 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第12-14页
        1.3.2 绿色基础设施(GI)第14-16页
        1.3.3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第16-17页
        1.3.4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第17-19页
        1.3.5 小结第19页
    1.4 国内海绵城市研究进展第19-24页
        1.4.1 海绵城市的起源第19-20页
        1.4.2 海绵城市的发展第20-21页
        1.4.3 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及系统组成第21-22页
        1.4.4 海绵城市规划第22-24页
    1.5 总体思路第24-28页
        1.5.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2 技术路线第25-28页
第2章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解的内容第28-36页
    2.1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解概述第28-31页
        2.1.1 什么是指标分解第28-29页
        2.1.2 海绵城市建设为什么要进行指标分解第29-31页
    2.2 规划编制中常用海绵城市指标分解的方法第31-33页
        2.2.1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落实第31-32页
        2.2.2 不同规划层级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内容与赋值方法第32页
        2.2.3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解计算步骤第32-33页
    2.3 海绵城市设施布局原则第33-36页
        2.3.1 城市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适宜度高于老区第34页
        2.3.2 并不是所有的绿地都适宜布置海绵设施第34页
        2.3.3 存在环境地质问题的区域不适宜海绵设施布置第34-35页
        2.3.4 天然地表径流不流经的地区不适宜布置海绵设施第35-36页
第3章 影响地块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的因子筛选第36-49页
    3.1 影响因子筛选原则第36-37页
    3.2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影响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因子筛选第37-42页
        3.2.1 筛选结果第37-40页
        3.2.2 影响内容第40-42页
    3.3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影响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因子第42-49页
        3.3.1 筛选结果第42-45页
        3.3.2 影响内容第45-49页
第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解第49-85页
    4.1 指标分解的技术方法第49-51页
        4.1.1 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第49-50页
        4.1.2 评价模型第50页
        4.1.3 地块评分与经验取值之间建立简化模型的方法第50-51页
    4.2 指标分解的步骤第51页
    4.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解第51-65页
        4.3.1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分级依据第51-53页
        4.3.2 因子权重的确定第53-56页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6-57页
        4.3.4 评价范围及评价单元的划分第57-58页
        4.3.5 地块评分步骤及分区结果第58-63页
        4.3.6 利用地块评分结果进行指标落实第63-65页
    4.4 SS去除率的分解第65-69页
        4.4.1 评价范围第65页
        4.4.2 评价因子选取及分级第65页
        4.4.3 因子权重的确定第65-66页
        4.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6页
        4.4.5 评分结果第66-68页
        4.4.6 利用地块评分结果进行指标落实第68-69页
    4.5 下沉式绿地率(下沉深度)的分解第69-75页
        4.5.1 评价范围第69页
        4.5.2 评价因子选取及分级第69-70页
        4.5.3 因子权重的确定第70-71页
        4.5.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1-72页
        4.5.5 评分结果第72-74页
        4.5.6 利用地块评分结果进行指标落实第74-75页
    4.6 绿屋顶率的分解第75-80页
        4.6.1 评价范围第75页
        4.6.2 评价因子选取及分级第75页
        4.6.3 因子权重的确定第75-76页
        4.6.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6-77页
        4.6.5 评分结果第77-79页
        4.6.6 利用地块评分结果进行指标落实第79-80页
    4.7 透水铺装率的分解第80-85页
        4.7.1 评价范围第80页
        4.7.2 评价因子选取及分级第80页
        4.7.3 因子权重的确定第80-81页
        4.7.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81-82页
        4.7.5 评分结果第82-84页
        4.7.6 利用地块评分结果进行指标落实第84-8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5.1 结论第85页
    5.2 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第87页
    专著第87页
    学位论文第87-88页
    期刊论文第88-89页
    会议文章/报告第89-91页
附录 插图目录第91-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过抽样技术的不平衡数据分类研究
下一篇: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话题发现和热度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