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优化路径研究--以青岛市Z社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3-22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2、实证分析法 | 第20页 |
3、对比研究法 | 第20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第20-21页 |
2、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第22-29页 |
(一)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1、社区的概念 | 第22页 |
2、城市社区治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3、网格与社区网格化治理 | 第23-25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1、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5-27页 |
2、社区治理理论 | 第27页 |
3、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27-29页 |
三、青岛市Z社区网格化治理内容 | 第29-43页 |
(一) 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实施背景 | 第29-30页 |
1、Z社区基本情况 | 第29页 |
2、Z社区网格化治理背景 | 第29-30页 |
(二) 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运行情况 | 第30-43页 |
1、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网格划分 | 第30-34页 |
2、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运行机制 | 第34-38页 |
3、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特色 | 第38-41页 |
4、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成效 | 第41-43页 |
四、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现存问题 | 第43-50页 |
(一) 政府权力渗透过多 | 第43-44页 |
(二) 网格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44-45页 |
1、网格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44-45页 |
2、网格工作队伍能力欠缺 | 第45页 |
(三) 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待完善 | 第45-46页 |
1、网格信息化建设滞后 | 第46页 |
2、信息共享意识不足 | 第46页 |
(四) 社区多元力量参与有局限性 | 第46-48页 |
1、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47页 |
2、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 | 第47页 |
3、社会组织过度依赖政府力量 | 第47-48页 |
(五) 网格工作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48-50页 |
1、考评作用难以发挥 | 第48-49页 |
2、缺乏全面激励机制 | 第49-50页 |
五、我国典型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经验借鉴 | 第50-55页 |
(一) 我国典型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介绍 | 第50-53页 |
1、北京东城区 | 第50-51页 |
2、浙江舟山 | 第51页 |
3、上海长宁 | 第51-52页 |
4、湖北宜昌 | 第52-53页 |
(二) 我国典型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经验总结 | 第53-55页 |
1、以人为本 | 第53页 |
2、多元协作 | 第53-54页 |
3、资源整合 | 第54页 |
4、精细化、高效率 | 第54-55页 |
六、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优化路径建议 | 第55-62页 |
(一) 倡导政府权力下放 | 第55-56页 |
1、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 第55页 |
2、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 第55-56页 |
(二) 建立高素质网格工作队伍 | 第56-57页 |
1、优化人员组成结构 | 第56页 |
2、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 第56-57页 |
(三) 实现社区信息化 | 第57-58页 |
1、建设“智能化”社区 | 第57页 |
2、搭建网格治理信息平台 | 第57-58页 |
(四) 形成多元互动合作网络 | 第58-60页 |
1、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 第58页 |
2、促进社区居民参与配合 | 第58-59页 |
3、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 第59-60页 |
(五) 完善激励与考评机制 | 第60-62页 |
1、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 第60页 |
2、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