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图表清单 | 第8-9页 |
| 注释表 | 第9-10页 |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运行机理分析 | 第18-26页 |
| 2.1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 2.1.1 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 第18-19页 |
| 2.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 | 第19页 |
| 2.1.3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2.2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的运行机理 | 第20-23页 |
| 2.3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子系统分析 | 第23-24页 |
| 2.3.1 成果形成子系统 | 第23页 |
| 2.3.2 中试转化子系统 | 第23-24页 |
| 2.3.3 新产品生产子系统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岭回归分析方法及其改进 | 第26-32页 |
| 3.1 多重共线性问题 | 第26-28页 |
| 3.2 岭回归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28-29页 |
| 3.2.1 岭回归分析方法产生的背景 | 第28-29页 |
| 3.2.2 岭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 3.3 多层递阶岭回归方法 | 第29-31页 |
| 3.3.1 多层递阶方法 | 第30页 |
| 3.3.2 多层递阶岭回归方法及建模步骤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模型的构建及仿真 | 第32-44页 |
| 4.1 模型基本形式的选取 | 第32页 |
| 4.2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子系统模型构建 | 第32-41页 |
| 4.2.1 高校研发子系统 | 第32-34页 |
| 4.2.2 科研院所研发子系统 | 第34-36页 |
| 4.2.3 企业研发子系统 | 第36-38页 |
| 4.2.4 中试转化子系统 | 第38-39页 |
| 4.2.5 新产品生产子系统 | 第39-41页 |
| 4.3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模型及仿真 | 第41-4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 | 第44-52页 |
| 5.1 开发工具简介 | 第44-45页 |
| 5.1.1 Excel 平台与 VBA 语言 | 第44-45页 |
| 5.1.2 VBA 与 MATLAB 混合编程方法 | 第45页 |
| 5.2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仿真平台设计 | 第45-48页 |
| 5.3 促进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设计 | 第48-51页 |
| 5.3.1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系统的政策仿真 | 第48-49页 |
| 5.3.2 增加成果形成阶段的研发资金投入对系统的影响 | 第49页 |
| 5.3.3 调整反馈系数值对系统的影响 | 第49-50页 |
| 5.3.4 促进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 第50-5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52-53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