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4-16页 |
1.3.1 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3.2 城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雨水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1 国外雨水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2 国内雨水利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简介 | 第19-24页 |
1.5.1 下凹式绿地 | 第19-21页 |
1.5.2 植被浅沟 | 第21-22页 |
1.5.3 绿色屋顶 | 第22-23页 |
1.5.4 雨水花园 | 第23页 |
1.5.5 透水铺装 | 第23-24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2.1.1 绿色设施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降雨量监测 | 第28页 |
2.2.2 水样采集与储存 | 第28-29页 |
2.2.3 检测方法 | 第29页 |
2.2.4 水质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第3章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径流水质影响分析 | 第31-51页 |
3.1 绿色设施对SS去除效果分析 | 第31-34页 |
3.1.1 雨水径流SS浓度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3.1.2 雨水径流中SS去除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3.2 绿色设施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 第34-38页 |
3.2.1 雨水径流COD浓度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3.2.2 雨水径流中COD去除效果分析 | 第35-38页 |
3.3 绿色设施对总磷去除效果分析 | 第38-41页 |
3.3.1 雨水径流总磷浓度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3.3.2 雨水径流中总磷去除效果分析 | 第39-41页 |
3.4 绿色设施对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 第41-44页 |
3.4.1 雨水径流中氨氮浓度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3.4.2 雨水径流中氨氮浓度削减效果分析 | 第42-44页 |
3.5 各污染物去除率及相关性分析 | 第44-49页 |
3.5.1 绿色设施进水EMC分析 | 第44-45页 |
3.5.2 污染物进出水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3.5.3 进水各监测指标与SS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SWMM模型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拟评估 | 第51-77页 |
4.1 SWMM模型简介 | 第51-52页 |
4.2 研究区域介绍 | 第52-53页 |
4.3 研究区域概化 | 第53-58页 |
4.3.1 概化原则 | 第53页 |
4.3.2 子汇水区概化结果 | 第53-58页 |
4.4 建立径流系统模型 | 第58-60页 |
4.4.1 地表产流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4.4.2 地表汇流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4.5 建立污染物的累积冲刷模型 | 第60-63页 |
4.5.1 地表污染物累积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4.5.2 地表污染物冲刷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5.3 街道清扫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4.5.4 LID模拟情景设置 | 第62-63页 |
4.6 模型的验证 | 第63-66页 |
4.7 不同设计重现期下下凹式绿地效果分析 | 第66-76页 |
4.7.1 人工降雨过程线设计 | 第66-68页 |
4.7.2 径流模拟效果分析 | 第68-73页 |
4.7.3 水质模拟效果分析 | 第73-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