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西北乡村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及构造设计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西北地区地理及自然条件第9-10页
        1.1.2 西北乡村建筑利用太阳能现状第10-11页
    1.2 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及节能构造研究概述第11-14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西北乡村建筑发展尚存问题第13-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2 西北地区乡村建筑现状第17-29页
    2.1 调研方案第17-18页
        2.1.1 调研的目的第17页
        2.1.2 调研的地点第17页
        2.1.3 调研的内容第17页
        2.1.4 调研的方式第17-18页
    2.2 调研结果与分析第18-28页
        2.2.1 室内热环境调研第18-21页
        2.2.2 室内外热环境测试研究第21-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基于室内分区的室内热环境评价标准第29-43页
    3.1 西北地区乡村居民热舒适需求特性分析第29-34页
        3.1.1 服装热阻第29-30页
        3.1.2 活动情况第30-31页
        3.1.3 热感觉与热接受率第31-33页
        3.1.4 热中性温度第33页
        3.1.5 心理热期望第33-34页
    3.2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概述第34页
    3.3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分析第34-36页
        3.3.1 作用温度第34页
        3.3.2 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以及标准有效温度第34-35页
        3.3.3 平均热感觉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第35页
        3.3.4 适宜西北乡村民居的热舒适评价指标第35-36页
    3.4 西北乡村太阳能建筑室内热舒适温度第36-41页
        3.4.1 相关标准对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的规定第36-38页
        3.4.2 相关研究对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的确定第38-40页
        3.4.3 西北乡村民居冬季室内舒适温度确定第40-41页
    3.5 西北乡村居民采暖设计策略第41-42页
        3.5.1 因地制宜的建造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第41页
        3.5.2 加强围护结构的集热、保温与蓄热能力第41页
        3.5.3 提倡生物质能的应用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基于室内分区的乡村建筑数学物理模型分析第43-53页
    4.1 乡村太阳能建筑热过程概述第43页
    4.2 建筑热平衡方程第43-48页
        4.2.1 非透明围护结构外表面的热平衡第43-45页
        4.2.2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平衡第45-46页
        4.2.3 透明围护结构热平衡第46-47页
        4.2.4 室内空气热平衡第47页
        4.2.5 建筑动态传热求解方法第47-48页
    4.3 建筑物理模型参数确定第48-51页
        4.3.1 建筑物理模型基本参数第48-50页
        4.3.2 建筑物理模型构造做法及热工参数第50页
        4.3.3 模拟分析的室外气象数据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5 基于室内分区的西北乡村建筑围护结构构造优化第53-63页
    5.1 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体系热工参数优化分析第53-60页
        5.1.1 外围护结构第53-58页
        5.1.2 内围护结构第58-60页
    5.2 围护结构参数优化数值模拟分析第60-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研究结论第63-64页
    6.2 研究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黄土边坡降雨入渗现场试验及其灾害预警
下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开发实验研究与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