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引入 | 第8-12页 |
第一节 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缘起 | 第8-9页 |
一、以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契机 | 第8页 |
二、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发展 | 第8-9页 |
第二节 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概况 | 第9-12页 |
一、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机构设置 | 第9-10页 |
二、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制度规范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审判实践之检视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审判实践的现状 | 第12-15页 |
一、无统一的环境司法理念 | 第12页 |
二、环境审判受案范围模糊 | 第12-13页 |
三、环境审判类型各不相同 | 第13-14页 |
四、环境管辖体系尚未形成 | 第14页 |
五、审判队伍专业能力待加强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审判实践的反思 | 第15-17页 |
一、未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审判制度 | 第15-16页 |
二、司法未在环境救济中发挥预期作用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环境审判“无锡模式”争议焦点及经验启示 | 第17-26页 |
第一节 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争议焦点 | 第17-19页 |
一、联动机制的界限与限度 | 第17-18页 |
二、“三审合一”的合理性分析 | 第18页 |
三、环境审判公益和私益的冲突对抗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环境审判“无锡模式”的经验启示 | 第19-26页 |
一、环境审判“无锡模式”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二、推行环境审判“三审合一” | 第20-21页 |
三、在行政区划基础上实行集中管辖 | 第21-22页 |
四、司法职权主导模式成效显著 | 第22-23页 |
五、积极构建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机制 | 第23-24页 |
六、创新责任承担方式 | 第24-25页 |
七、鼓励以谨慎的调解方案结案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审判发展的未来方向 | 第26-35页 |
第一节 确立环境审判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一、保护环境安全优先原则 | 第26-27页 |
二、环境修复与司法效率并重原则 | 第27-28页 |
三、预防为主原则 | 第28页 |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制度机制 | 第28-31页 |
一、构建专门化环境审判模式 | 第28-29页 |
二、专门化环境审判管辖机构设置 | 第29-30页 |
三、统一专门化环境审判管辖机制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推行以有限司法能动为基础的行政与司法联动机制 | 第31-32页 |
一、平衡有限司法能动和司法职权主义 | 第31-32页 |
二、行政与司法联动具体制度 | 第32页 |
第四节 我国环境审判其他相关措施 | 第32-35页 |
一、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完善 | 第32页 |
二、加强环境审判工作专业化 | 第32-33页 |
三、搭建环境司法信息交流平台 | 第33页 |
四、设置环保公益基金制度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