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概述 | 第9-13页 |
2.1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内涵 | 第9页 |
2.2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源起 | 第9-11页 |
2.2.1 基本权利效力的传统理论 | 第9页 |
2.2.2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源起 | 第9-11页 |
2.3 产生的内在机理 | 第11-13页 |
2.3.1 国家与社会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变化 | 第11-12页 |
2.3.2 公法与私法关系的变化 | 第12-13页 |
3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适用模式 | 第13-28页 |
3.1 德国模式——基本权利对第三人效力 | 第13-19页 |
3.1.1 直接效力说 | 第13-14页 |
3.1.2 间接效力说 | 第14-17页 |
3.1.3 基本权利保护义务说 | 第17-18页 |
3.1.4 小结 | 第18-19页 |
3.2 美国模式——国家行为理论 | 第19-25页 |
3.2.1 公共职能原则 | 第20-22页 |
3.2.2 实质性的国家介入原则 | 第22-24页 |
3.2.3 国家授权行为的合宪性原则 | 第24-25页 |
3.2.4 小结 | 第25页 |
3.3 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4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在中国的适用 | 第28-38页 |
4.1 在我国讨论基本权利水平效力问题的缘由 | 第29-30页 |
4.2 我国讨论基本权利水平效力问题具备的条件 | 第30-31页 |
4.2.1 我国正在逐步形成国家—社会二元关系格局 | 第30页 |
4.2.2 我国基本权价值理念的转变(宪法规范依据) | 第30-31页 |
4.3 我国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适用模式 | 第31-38页 |
4.3.1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范围 | 第32-33页 |
4.3.2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分类适用 | 第33-38页 |
5 结束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