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及说明 | 第10-12页 |
1.3.1 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定义 | 第10页 |
1.3.2 跨国公司(TNCs)的定义 | 第10页 |
1.3.3 跨国并购的概念 | 第10-11页 |
1.3.4 并购的分类 | 第11-1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3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的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借鉴 | 第14-16页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4页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4-15页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5页 |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5页 |
2.1.5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第15-16页 |
2.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与投资动因的关系 | 第16页 |
2.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和区位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2.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 | 第16-18页 |
2.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的投资绩效研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分布现状研究 | 第20-32页 |
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第20-23页 |
3.1.1 投资区位主要分布发展中国家 | 第23页 |
3.1.2 并购的行业集中度高 | 第23页 |
3.2 中国跨国并购的演进过程 | 第23-26页 |
3.2.1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4—1991) | 第24页 |
3.2.2 第二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992—2001) | 第24页 |
3.2.3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阶段(2002 至今) | 第24-26页 |
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分布现状 | 第26-29页 |
3.3.1 总体分布情况 | 第26页 |
3.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 | 第26-28页 |
3.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选择 | 第28-29页 |
3.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分布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4.1 投资区位的聚集度高不利于分散风险 | 第29页 |
3.4.2 并购行业以采掘业为主 | 第29-30页 |
3.4.3 跨国投资区位选择存在盲目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的隐性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4.1 区位的隐性因素识别 | 第32-38页 |
4.1.1 政策制度因素 | 第33-34页 |
4.1.2 经济关联度 | 第34-35页 |
4.1.3 政治因素 | 第35-36页 |
4.1.4 社会文化差异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及跨国并购投资区位决策模拟 | 第38-47页 |
5.1 案例介绍 | 第38页 |
5.2 三一重工跨国并购决策分析框架 | 第38-41页 |
5.2.1 战略分析 | 第38-39页 |
5.2.2 收购动因分析 | 第39-40页 |
5.2.3 东道国风险评估分析 | 第40-41页 |
5.3 案例评价 | 第41页 |
5.4 F 公司跨国并购投资区位的决策模拟 | 第41-47页 |
5.4.1 F公司跨国并购投资区位决策的模型设计 | 第41-42页 |
5.4.2 F公司跨国并购投资区位的决策模拟 | 第42-46页 |
5.4.3 F公司跨国并购区位投资决策模拟的意义及缺陷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风险防范建议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建议 | 第47-49页 |
6.2.1 政府的政策建议 | 第47-48页 |
6.2.2 采掘行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 第48页 |
6.2.3 制造行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