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1.2 结构工程可靠度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8-10页 |
| 1.3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1.3.1 国外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研究的发展 | 第10-11页 |
| 1.3.2 国内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研究的发展 | 第11-12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可靠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第15-33页 |
| 2.1 结构工程的可靠度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 2.1.1 结构的极限状态及设计状况 | 第15页 |
| 2.1.2 结构的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 | 第15-16页 |
| 2.1.3 结构的失效概率与可靠指标 | 第16-18页 |
| 2.2 岩土工程的可靠度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18-31页 |
| 2.2.1 中心点法 | 第19-20页 |
| 2.2.2 验算点法 | 第20-27页 |
| 2.2.3 当量正态化法(JC 法) | 第27-30页 |
| 2.2.4 蒙特卡罗法 | 第30-31页 |
| 2.2.5 可靠指标计算方法比较 | 第3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西安地区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 | 第33-59页 |
| 3.1 新旧桩基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3-35页 |
| 3.1.1 旧规范中的桩基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3.1.2 新规范中的桩基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3.1.3 桩基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5页 |
| 3.2 桩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35-39页 |
| 3.2.1 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 第36-39页 |
| 3.3 西安地区打入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指标计算 | 第39-52页 |
| 3.3.1 打入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39-43页 |
| 3.3.2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计比的分布假设检验 | 第43-45页 |
| 3.3.3 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 第45-47页 |
| 3.3.4 荷载随机变量统计参数的选取 | 第47-48页 |
| 3.3.5 可靠指标β的计算 | 第48-52页 |
| 3.4 西安地区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指标计算 | 第52-58页 |
| 3.4.1 静压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52-55页 |
| 3.4.2 单桩竖向承载力试计比的分布假设检验 | 第55-56页 |
| 3.4.3 荷载随机量的统计参数选取 | 第56-57页 |
| 3.4.4 可靠指标β的计算 | 第57-5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基于桩基承载力可靠度分析的分项系数表达式 | 第59-69页 |
| 4.1 确定分项系数的验算点法 | 第59-60页 |
| 4.2 桩基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分项系数的确定 | 第60-66页 |
| 4.2.1 分项系数的计算表达式 | 第60-61页 |
| 4.2.2 目标可靠指标β的确定 | 第61页 |
| 4.2.3 分项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 4.2.4 西安地区打入桩承载力计算的分项系数 | 第63-64页 |
| 4.2.5 西安地区静压桩承载力计算的分项系数 | 第64-66页 |
| 4.3 抗力分项系数的优化 | 第66-6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A | 第77-79页 |
| 附录 B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