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微陀螺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1.3.1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 1.3.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微机械陀螺仪的理论分析 | 第16-23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2.1 科氏效应和微机械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 第16-20页 |
| 2.1.1 科氏效应 | 第16-18页 |
| 2.1.2 传统单自由度微机械陀螺仪 | 第18-20页 |
| 2.2 多自由度微陀螺的动力学方程和响应振幅 | 第20-21页 |
| 2.3 微机械陀螺仪的灵敏度和带宽 | 第21-22页 |
| 2.4 本章总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多自由度微陀螺的特征提取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设计 | 第23-31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3.1 正交试验法简介 | 第23-24页 |
| 3.2 双检测微陀螺系统振幅无量纲处理 | 第24-25页 |
| 3.3 多自由度微陀螺的特征提取 | 第25-27页 |
| 3.4 正交试验法优化单驱动双检测微陀螺 | 第27-28页 |
| 3.4.1 确定仿真试验指标 | 第27页 |
| 3.4.2 挑选因素定出水平 | 第27-28页 |
| 3.5 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28-3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法对微陀螺系统约束条件的优化 | 第31-49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4.2 .响应面法应用背景以及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 | 第32-34页 |
| 4.2.1 响应面的介绍 | 第32-33页 |
| 4.2.2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 4.3 响应面法优化多自由度微陀螺 | 第34-36页 |
| 4.3.1 多自由度微陀螺的响应面分析 | 第34-35页 |
| 4.3.2 试验设计结果 | 第35-36页 |
| 4.4 二次响应面模型的建立以及验证 | 第36-47页 |
| 4.4.1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 4.4.2 方差分析 | 第38-40页 |
| 4.4.3 相关系数检验 | 第40-41页 |
| 4.4.4 残差分析 | 第41-47页 |
| 4.5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的多自由度微陀螺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49-58页 |
| 5.1 遗传算法的概述 | 第49-50页 |
| 5.2 遗传算法的运行过程 | 第50-51页 |
| 5.3 多目标优化和遗传算法的MATLAB代码实现 | 第51-57页 |
| 5.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第51-52页 |
| 5.3.2 遗传算法实例以及MATLAB代码 | 第52-54页 |
| 5.3.3 结果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 5.4 本章总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58页 |
|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