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RC框架结构破坏特点 | 第16-18页 |
1.2.1 柱破坏模式 | 第16-17页 |
1.2.2 梁破坏模式 | 第17页 |
1.2.3 填充墙破坏模式 | 第17-18页 |
1.3 RC框架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及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外附子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4.1 外附子结构加固技术典型实例 | 第20-2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加固RC框架结构技术分析 | 第26-35页 |
2.1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加固技术概述 | 第26-27页 |
2.2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连接构造 | 第27-29页 |
2.2.1 外附空腹桁架中耗能钢梁与柱构件的连接构造 | 第27-28页 |
2.2.2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与既有结构连接构造 | 第28-29页 |
2.3 外附空腹桁架构件计算 | 第29-34页 |
2.3.1 外附空腹桁架抗侧刚度及抗侧强度需求 | 第29-30页 |
2.3.2 外附空腹桁架柱构件计算 | 第30页 |
2.3.3 外附空腹桁架耗能钢梁计算 | 第30-31页 |
2.3.4 外附空腹桁架梁柱连接螺栓计算 | 第31-32页 |
2.3.5 外附空腹桁架柱与既有结构的锚栓计算 | 第32-34页 |
2.4 外贴BRB支撑框架加固技术概述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构的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法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结构模型参数 | 第35-37页 |
3.2.1 既有结构参数 | 第35-37页 |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7-43页 |
3.3.1 基本建模过程 | 第37页 |
3.3.2 SAP2000中构件模拟 | 第37-38页 |
3.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8-43页 |
3.4 材料参数 | 第43-46页 |
3.4.1 混凝土参数 | 第43-44页 |
3.4.2 钢筋参数 | 第44-45页 |
3.4.3 钢梁参数 | 第45页 |
3.4.4 BRB支撑参数 | 第45-46页 |
3.5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加固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46-50页 |
3.5.1 动力时程分析理论概述 | 第46-48页 |
3.5.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3.6 原结构模型校核 | 第50-51页 |
3.7 结构模型及编号 | 第51-53页 |
3.8 地震波选取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加固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5-83页 |
4.1 多遇地震下动力时程分析 | 第55-64页 |
4.1.1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5-57页 |
4.1.2 Y方向结构位移分析 | 第57-58页 |
4.1.3 Y方向层间剪力分析 | 第58-59页 |
4.1.4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9-61页 |
4.1.5 X方向结构位移分析 | 第61-63页 |
4.1.6 X方向层间剪力分析 | 第63-64页 |
4.2 罕遇地震下动力时程分析 | 第64-75页 |
4.2.1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4-66页 |
4.2.2 Y方向结构位移分析 | 第66-67页 |
4.2.3 层间剪力分析 | 第67-69页 |
4.2.4 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9-71页 |
4.2.5 X方向结构位移分析 | 第71-72页 |
4.2.6 层间位移集中系数DCF分析 | 第72-73页 |
4.2.7 层间剪力分析 | 第73-75页 |
4.3 结构塑性铰分析 | 第75-78页 |
4.3.1 Y向加载下结构塑性铰分析 | 第75-76页 |
4.3.2 X向加载下结构塑性铰分析 | 第76-78页 |
4.4 外附空腹桁架和BRB框架加固设计方法 | 第78-80页 |
4.4.1 布置方案 | 第78-79页 |
4.4.2 设计流程 | 第79-80页 |
4.4.3 外贴BRB支撑框架加固设计流程 | 第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