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一、绪论 | 第19-2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对旅游研究的要求 | 第19-20页 |
2 眼动实验为探究旅游者内心世界提供可能 | 第20页 |
3 大数据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1-2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4页 |
2 眼动实验法 | 第24页 |
3 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4 认知制图 | 第24-25页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25-28页 |
1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二、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 第28-41页 |
(一) 基础理论 | 第28-35页 |
1 眼动理论 | 第28-29页 |
2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 | 第29-32页 |
3 计划行为理论 | 第32-33页 |
4 旅游决策理论 | 第33-35页 |
(二)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5-41页 |
1 眼动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1) 眼动实验研究 | 第35-38页 |
(2) 眼动实验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2 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三、旅游计划行为眼动实验研究框架 | 第41-47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41-44页 |
假设1: 眼动注视的景点与计划游览的景点存在一致性 | 第41页 |
假设2: 眼动注视景点的顺序与计划游览景点的顺序存在一致性 | 第41-42页 |
假设3: 眼动行为模式与计划行为模式存在一致性 | 第42-44页 |
(二) 旅游计划行为眼动实验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三)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1 眼动行为的特征 | 第46页 |
2 旅游计划行为的特征 | 第46页 |
3 眼动行为与计划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四、眼动实验与数据获取 | 第47-57页 |
(一) 被试 | 第47页 |
(二)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三) 刺激材料 | 第47-48页 |
(四) 实验程序 | 第48页 |
(五) 实验数据 | 第48-57页 |
1 眼动数据 | 第48-51页 |
2 问卷数据 | 第51-53页 |
3 认知制图数据 | 第53-57页 |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7-95页 |
(一) 眼动数据预处理 | 第57-68页 |
1 眼动采样点极坐标转换 | 第57-60页 |
2 眼动行为模式聚类 | 第60-65页 |
3 眼动注视景点兴趣区定义 | 第65-68页 |
(二) 假设1: 景点一致性分析 | 第68-83页 |
1 注视景点与计划游览景点的无序匹配 | 第68-73页 |
2 眼动行为模式与问卷匹配 | 第73-77页 |
3 眼动行为模式特征 | 第77-83页 |
(三) 假设2: 顺序一致性分析 | 第83-88页 |
(四) 假设3: 模式一致性分析 | 第88-93页 |
(五) 研究假设结论 | 第93-95页 |
六、基于眼动数据的旅游者流量预测模型及应用探究 | 第95-118页 |
(一) 条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 | 第95-96页 |
(二) 旅游者游览景点预测模型 | 第96-106页 |
(三) 旅游者游览线路预测模型 | 第106-116页 |
(四) 旅游者流量预测模型框架 | 第116-118页 |
七、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9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18-122页 |
1 眼动行为模式 | 第118页 |
2 眼动行为模式特征 | 第118-119页 |
3 眼动行为与计划行为的关系 | 第119页 |
4 景点流量预测模型 | 第119-122页 |
(二) 研究贡献 | 第122-126页 |
1 理论贡献 | 第122-12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3-126页 |
(三) 局限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1 心理学实验环境的复杂性 | 第126页 |
2 旅游计划行为过程化研究 | 第126-127页 |
3 旅游目的地管理应用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35-13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