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局部功能连接、血浆瘦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英文缩略语第9-14页
第一部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局部功能连接的相关性研究第14-32页
    1 前言第14-17页
        1.1 整合多层次数据进行跨诊断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2 SCZ、BPD和MDD具有相似的抑郁症状、内分泌代谢紊乱和神经回路改变第15-16页
        1.3 局部功能连接的最新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研究假设第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1页
        2.1 研究对象第17-18页
            2.1.1 入组标准第17-18页
            2.1.2 排除标准第18页
        2.2 临床资料收集与评估第18-19页
        2.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第19页
        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第19-20页
        2.5 统计分析第20-21页
            2.5.1 人口学与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第20-21页
            2.5.2 基于体素的局部功能连接分析第21页
            2.5.3 局部功能连接值与临床信息的关系第21页
    3 结果第21-27页
        3.1 人口学资料与临床信息分析第21-22页
        3.2 HAMD量表主成分因子分析第22-23页
        3.3 基于体素的局部功能连接分析第23-25页
        3.4 局部功能连接值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分析第25-27页
    4 讨论第27-32页
        4.1 重性精神疾病局部功能连接的改变第27-30页
            4.1.1 重性精神疾病在经典情感调节脑区局部功能连接的改变第28页
            4.1.2 重性精神疾病在初级皮层局部功能连接的改变第28-29页
            4.1.3 重性精神疾病抑郁症状与左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后回局部功能连接改变可能存在的关系第29-30页
        4.2 研究特色及优势第30页
        4.3 研究的局限性第30页
        4.4 总结第30-32页
第二部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局部功能连接、血浆leptin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第32-47页
    5 前言第32-34页
        5.1 研究背景第32页
        5.2 重性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改变的研究进展第32-33页
        5.3 研究假说第33-34页
    6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6.1 研究对象第34-35页
            6.1.1 入组标准第34页
            6.1.2 排除标准第34-35页
        6.2 临床资料收集与评估第35页
        6.3 血液标本采集第35-36页
        6.4 血浆leptin水平的测定第36-37页
            6.4.1 实验主要仪器第36页
            6.4.2 实验主要材料第36页
            6.4.3 血浆leptin水平检测第36-37页
        6.5 统计分析第37-38页
            6.5.1 人口学资料与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第37页
            6.5.2 局部功能连接与血浆leptin水平的关系第37页
            6.5.3 临床信息与血浆leptin水平的关系第37-38页
    7 结果第38-42页
        7.1 人口学资料与临床信息分析第38-40页
        7.2 HAMD量表主成分因子分析第40页
        7.3 局部功能连接值与leptin的相关分析第40-42页
    8 讨论第42-47页
        8.1 重性精神疾病抑郁症状与leptin可能的关系第43-44页
        8.2 重性精神疾病局部功能连接共同改变的脑区与leptin可能的关系第44页
        8.3 重性精神疾病抑郁症状、右侧中央后回局部功能连接的改变与leptin可能的关系第44-45页
        8.4 研究特色与优势第45页
        8.5 研究的局限性第45页
        8.6 总结第45-47页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7页
综述第57-73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个人简历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CGR2A基因和TBXAS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非编码RNA miR-137调控tau蛋白磷酸化和L型钙离子通道CACNA1C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