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化学基础理论论文--煤的热解与转化论文

大豆荚与褐煤共热解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褐煤的性质及利用现状第11-14页
        1.2.1 褐煤的特性及资源现状第11-12页
        1.2.2 褐煤的利用途径及优缺点第12-14页
    1.3 生物质能的性质及利用现状第14-15页
        1.3.1 生物质能的特点及分类第14页
        1.3.2 大豆荚的性质第14-15页
        1.3.3 大豆荚的利用现状第15页
    1.4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1 非协同作用第15页
        1.4.2 协同作用第15-16页
        1.4.3 煤热解过程的催化促进作用第16-17页
        1.4.4 热重分析方法在共热解中的应用第17-18页
    1.5 热解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现状第18-19页
        1.5.1 热解煤气第18页
        1.5.2 热解焦油第18-19页
        1.5.3 热解半焦第19页
    1.6 研究内容及实验技术路线第19-22页
        1.6.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2 实验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研究第22-30页
    2.1 实验原料第22-23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2.3 低温共热解实验第24-25页
    2.4 热解产物的检测方法第25-27页
        2.4.1 干馏总水分的测定方法第25页
        2.4.2 热解焦油的成分检测方法第25页
        2.4.3 热解焦油及半焦的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第25-26页
        2.4.4 热解半焦的热值测定方法第26页
        2.4.5 热解半焦的电镜扫描能谱分析方法第26页
        2.4.6 热解半焦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第26页
        2.4.7 热解半焦的亚甲基蓝吸附实验第26-27页
    2.5 大豆荚与褐煤的热重实验第27-30页
        2.5.1 热重实验条件第27-28页
        2.5.2 动力学分析方法第28-30页
第3章 结果与讨论第30-58页
    3.1 共热解产物的分布第30-32页
    3.2 共热解焦油分析第32-37页
        3.2.1 大豆荚的添加对焦油官能团的影响第32-35页
        3.2.2 大豆荚的添加对焦油组成的影响第35-37页
    3.3 共热解半焦分析第37-42页
        3.3.1 大豆荚的添加对半焦官能团的影响第37-39页
        3.3.2 共热解半焦的热值对比第39-40页
        3.3.3 大豆荚的添加对半焦微观影响第40-42页
    3.4 添加Fe2O3对共热解特性的影响第42-46页
        3.4.1 对共热解产物的影响第42-43页
        3.4.2 对共热解焦油的影响第43-44页
        3.4.3 对共热解半焦的影响第44-46页
    3.5 半焦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第46-50页
        3.5.1 投加量对半焦处理亚甲基蓝的影响第46-47页
        3.5.2 温度对半焦处理亚甲基蓝的影响第47-48页
        3.5.3 反应时间对半焦处理亚甲基蓝的影响第48-50页
    3.6 褐煤和大豆荚的热解特性第50-58页
        3.6.1 褐煤和大豆荚单独热解特性第50-51页
        3.6.2 褐煤和大豆荚共热解特性第51-55页
        3.6.3 热解动力学分析第55-58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4.1 结论第58-59页
    4.2 展望第59页
    4.3 创新点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腙键/静电结合阿霉素的酸敏感聚氨酯载药体系的研制
下一篇:基于HAZOP-LEC的乳化炸药生产线风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