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原位观测拉扭复合试验机的设计及动静态分析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拉扭复合试验机 | 第12-15页 |
1.2.2 原位观测技术 | 第15-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测试理论简介 | 第21-29页 |
2.1 试件规格 | 第21页 |
2.2 拉伸测试理论 | 第21-23页 |
2.3 拉伸疲劳测试理论 | 第23-25页 |
2.4 扭转测试理论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可原位观测拉扭复合试验机的设计计算 | 第29-43页 |
3.1 可原位观测拉扭复合试验机的总体布局 | 第29-30页 |
3.2 机架的设计 | 第30-31页 |
3.3 拉伸部分的设计与计算 | 第31-37页 |
3.4 夹具单元 | 第37页 |
3.5 扭转部分的设计 | 第37-39页 |
3.6 观测平台简介 | 第39-40页 |
3.7 整体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试验机结合面参数识别 | 第43-61页 |
4.1 结合面参数识别的意义 | 第43-44页 |
4.2 螺栓结合面参数的识别 | 第44-50页 |
4.2.1 螺栓结合面等效模型 | 第44页 |
4.2.2 45 钢螺栓结合面的模态试验 | 第44-46页 |
4.2.3 45 钢螺栓结合面参数的识别 | 第46-50页 |
4.3 滚珠丝杠结合面参数识别 | 第50-54页 |
4.4 滚动导轨结合面参数的识别 | 第54-56页 |
4.5 滚珠花键结合面参数的识别 | 第56-58页 |
4.6 轴承结合面参数的计算 | 第58-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试验机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61-85页 |
5.1 机架的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5.1.1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1.2 机架静态特性分析 | 第63-64页 |
5.1.3 机架动态特性分析 | 第64-65页 |
5.2 拉伸部分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65-68页 |
5.2.1 拉伸部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5.2.2 拉伸部分静态特性分析 | 第66-67页 |
5.2.3 拉伸部分动态特性分析 | 第67-68页 |
5.3 扭转部分动态特性分析 | 第68-69页 |
5.3.1 扭转部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5.3.2 扭转部分动态特性分析 | 第69页 |
5.4 观测平台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69-73页 |
5.4.1 观测平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5.4.2 观测平台静态特性分析 | 第70-71页 |
5.4.3 观测平台动态特性分析 | 第71-73页 |
5.5 试验机整体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73-79页 |
5.5.1 试验机有限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5.5.2 试验机静态特性分析 | 第73-75页 |
5.5.3 试验机动态特性分析 | 第75-79页 |
5.6 试验机固有频率的试验分析 | 第79-82页 |
5.7 机架优化设计 | 第82-8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总结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