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6页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2.1 创业机会识别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1 创业机会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创业机会的来源 | 第20-21页 |
2.1.3 创业机会识别 | 第21-22页 |
2.1.4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 | 第22-24页 |
2.1.5 创业机会存在的争议 | 第24-26页 |
2.1.6 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 | 第26-27页 |
2.2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7-30页 |
2.3 先前知识理论 | 第30-31页 |
2.4 创业警觉性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假设的提出 | 第34-43页 |
3.1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34-35页 |
3.2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社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先前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社会网络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先前知识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 | 第43-62页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3-44页 |
4.2 各变量的度量 | 第44-46页 |
4.2.1 创业机会识别—因变量 | 第44页 |
4.2.2 先前知识—自变量 | 第44-45页 |
4.2.3 社会网络—自变量 | 第45页 |
4.2.4 创业警觉性—中介变量 | 第45-46页 |
4.2.5 控制变量 | 第46页 |
4.2.6 本文的问卷 | 第46页 |
4.3 问卷的预测试分析 | 第46-49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47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47-49页 |
4.4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9-52页 |
4.4.1 样本回收及样本特征 | 第49-51页 |
4.4.2 信度分析 | 第51页 |
4.4.3 效度分析 | 第51-52页 |
4.5 多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4.6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53-54页 |
4.7 警觉性在先前知识和创业机会识别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54-59页 |
4.7.1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4.7.2 先前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7.3 先前知识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分析 | 第57-58页 |
4.7.4 创业警觉性在先前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 第58-59页 |
4.8 创业警觉性在弱联系对创业机会识别中的中介作用 | 第59-6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本文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