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泸州港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19-35页 |
2.1 港口物流相关概述 | 第19-24页 |
2.1.1 港口与港口物流界定 | 第19-21页 |
2.1.2 港口物流的特点 | 第21-22页 |
2.1.3 港口物流的功能 | 第22-23页 |
2.1.4 港口物流的形成过程 | 第23-24页 |
2.2 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联动指标建立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2.3 泸州港发展概况 | 第25-30页 |
2.3.1 泸州港概况 | 第25页 |
2.3.2 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现状 | 第25-27页 |
2.3.3 泸州港发展存在问题 | 第27-28页 |
2.3.4 泸州港未来发展规划 | 第28-30页 |
2.4 泸州市经济发展概括 | 第30-33页 |
2.4.1 泸州市国民经济发展概括 | 第30-32页 |
2.4.2 泸州市三大产业发展概况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泸州港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影响因素及联动作用 | 第35-46页 |
3.1 泸州港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3.1.1 泸州港影响城市经济的因素 | 第35-36页 |
3.1.2 城市经济对港口物流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3.2 泸州港港口物流与泸州市经济发展的联动作用机理 | 第38-40页 |
3.2.1 泸州港港口物流对泸州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39页 |
3.2.2 泸州市经济发展对泸州港港口物流的作用机理 | 第39-40页 |
3.3 泸州港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的联动作用 | 第40-43页 |
3.3.1 泸州港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 第40-42页 |
3.3.2 城市经济对泸州港港口物流的推动作用 | 第42-43页 |
3.4 泸州港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现状 | 第43-46页 |
3.4.1 港口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阶段 | 第43-44页 |
3.4.2 泸州港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第4章 时间序列理论研究与相关性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56页 |
4.1 时间序列理论 | 第46-48页 |
4.1.1 时间序列相关概念 | 第46-47页 |
4.1.2 单位根检验 | 第47-48页 |
4.2 协整及协整检验 | 第48页 |
4.2.1 协整与均衡关系 | 第48页 |
4.2.2 协整的检验 | 第48页 |
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8-49页 |
4.4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第49-50页 |
4.4.1 VAR模型 | 第49页 |
4.4.2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9-50页 |
4.5 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相关性测度指标分析 | 第50-56页 |
4.5.1 泸州港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相关性测度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50-51页 |
4.5.2 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测度指标的确定 | 第51-52页 |
4.5.3 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第52-56页 |
第5章 泸州港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动态分析实证 | 第56-64页 |
5.1 单位根检验 | 第56-57页 |
5.2 协整检验 | 第57页 |
5.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7-58页 |
5.4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8-59页 |
5.5 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与泸州市三大产业的关联性模型 | 第59-61页 |
5.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