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4页 |
1.1 弓形虫概述 | 第16-21页 |
1.1.1 弓形虫病原学 | 第16-17页 |
1.1.2 弓形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1.3 弓形虫病的诊断 | 第18-19页 |
1.1.4 弓形虫病的防治 | 第19-20页 |
1.1.5 弓形虫入侵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1.6 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 烯醇化酶 | 第21-23页 |
1.2.1 烯醇化酶的分布特征 | 第22页 |
1.2.2 烯醇化酶的功能 | 第22-23页 |
1.2.3 寄生虫烯醇化酶 | 第2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弓形虫ENO2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24-35页 |
2.1 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菌株、质粒和虫种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3 主要设备仪器 | 第24-25页 |
2.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页 |
2.2.2 弓形虫速殖子的收集以及RNA的提取及RT-PCR | 第26-27页 |
2.2.3 PCR产物的胶回收 | 第27页 |
2.2.4 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 | 第27-28页 |
2.2.5 质粒的鉴定及测序 | 第28页 |
2.2.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28页 |
2.2.7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28-29页 |
2.2.8 重组ENO2的纯化 | 第29页 |
2.2.9 重组蛋白ENO2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3.1 eno2基因的扩增 | 第29-30页 |
2.3.2 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 第30页 |
2.3.3 重组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0-31页 |
2.3.4 原核表达产物的SDS-PAGE及可溶性分析 | 第31-32页 |
2.3.5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2页 |
2.3.6 重组蛋白ENO2的纯化 | 第32-33页 |
2.3.7 重组蛋白ENO2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33-34页 |
2.4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弓形虫重组ENO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虫体组织定位 | 第35-46页 |
3.1 材料 | 第35-37页 |
3.1.1 实验所需动物及细胞株 | 第35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1.4 实验相关溶液及配制方法 | 第36-37页 |
3.2 方法 | 第37-41页 |
3.2.1 重组抗原ENO2的准备 | 第37页 |
3.2.2 免疫BALB/c小鼠 | 第37页 |
3.2.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7-40页 |
3.2.4 单抗效价的测定 | 第40页 |
3.2.5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第40-41页 |
3.2.6 Western-blot分析 | 第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3.1 BALB/c小鼠的免疫 | 第41页 |
3.3.2 细胞融合前后的观察 | 第41-42页 |
3.3.3 筛选特异性的阳性克隆 | 第42-43页 |
3.3.4 单抗的效价的测定 | 第43页 |
3.3.5 弓形虫ENO2蛋白的组织定位 | 第43-44页 |
3.3.6 Western-blot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3.4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弓形虫重组ENO2相关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46-58页 |
4.1 弓形虫重组蛋白ENO2酶学活性研究 | 第46-51页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4.1.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6-47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1.3.1 重组ENO2的定量 | 第47页 |
4.1.3.2 酶活性测定及不同底物浓度影响 | 第47页 |
4.1.3.3 不同pH值对酶活性影响 | 第47页 |
4.1.3.4 不同温度的影响 | 第47页 |
4.1.3.5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4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4.1.4.1 重组ENO2酶活性测定 | 第48-49页 |
4.1.4.2 温度、pH值及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5 讨论 | 第50-51页 |
4.2 重组蛋白ENO2抗体对弓形虫入侵细胞的影响 | 第51-5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1-52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2.3.1 弓形虫速殖子的荧光标记 | 第52页 |
4.2.3.2 弓形虫入侵vero细胞后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52页 |
4.2.3.3 弓形虫入侵条件的优化 | 第52-53页 |
4.2.3.4 重组ENO2单抗对弓形虫入侵的影响 | 第53页 |
4.2.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4.2.4.1 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后的速殖子 | 第53-54页 |
4.2.4.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2.4.3 不同条件对入侵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4.4 单抗对入侵的影响 | 第56页 |
4.2.5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