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海关及关税论文

深圳海关缉私局打击水客走私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境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6-18页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7页
        1.3.2 本文主要研究意义第17页
        1.3.3 本文主要结构第17-18页
第2章 深圳关区水客走私现状第18-30页
    2.1 深圳关区概况第18-19页
    2.2 深圳口岸水客走私活动状况第19-24页
        2.2.1 水客人员构成第19-21页
        2.2.2 运作模式第21-23页
        2.2.3 走私物品第23页
        2.2.4 走私方式第23-24页
        2.2.5 走私渠道第24页
    2.3 水客走私的危害第24-28页
        2.3.1 大肆偷逃国家税收第24-25页
        2.3.2 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第25-26页
        2.3.3 扰乱正常通关秩序第26页
        2.3.4 危害民众健康第26-27页
        2.3.5 水客走私使香港深受其害第27-28页
    2.4 深圳关区缉私现状与成效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缉私部门面临的难题与原因分析第30-41页
    3.1 “一签多行”政策为水客走私提供了便利第30-31页
    3.2 海关监管法规有待完善第31-34页
        3.2.1 水客走私认定缺乏明确的依据第31页
        3.2.2 海关监管依据繁杂滞后第31-32页
        3.2.3 自用合理数量原则缺乏细化第32-34页
        3.2.4 《刑法修正案(八)》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第34页
        3.2.5 对水客违法的处罚标准过松第34页
    3.3 情报信息资源共享没有充分实现第34-36页
        3.3.1 情报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反走私形势第35页
        3.3.2 情报经营中“轻取证”的思想比较普遍第35页
        3.3.3 情报经营中“摧网破链”能力有待提升第35-36页
    3.4 反走私综合治理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第36-38页
        3.4.1 走私私货有市场第36-37页
        3.4.2 流通领域缉私存在困难第37-38页
        3.4.3 海关内部配合有待加强第38页
    3.5 缉私执法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第38-40页
        3.5.1 警力资源与业务实践矛盾长期存在第38页
        3.5.2 口岸监管现场暴力抗法情事明显增多第38-39页
        3.5.3 缉私手段现代化程度低第39页
        3.5.4 缉私执法监督不力存在腐败第39-40页
    3.6 普通民众对水客走私的认识不到位第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深圳海关缉私部门治理水客走私对策第41-53页
    4.1 适度调整“一签多行”政策第41页
    4.2 完善水客问题缉私法律体系第41-42页
    4.3 充分发挥情报先导作用第42-45页
        4.3.1 建立有效的情报共享工作机制第43-44页
        4.3.2 建立情报指挥中心和共享平台第44页
        4.3.3 健全情报外部交流合作渠道第44页
        4.3.4 建立专业化情报分析队伍第44-45页
    4.4 建立反走私综合治理有机整体第45-49页
        4.4.1 加强深港海关缉私部门反走私合作第46页
        4.4.2 完善海关内部执法联动机制第46-47页
        4.4.3 加强兄弟海关之间的协作配合第47-48页
        4.4.4 加强与边检等部门的外部合作第48-49页
    4.5 消除缉私执法能力制约因素的影响第49-52页
        4.5.1 打造高素质缉私警察队伍第49页
        4.5.2 实施口岸联合巡查制度震慑水客暴力抗法第49-50页
        4.5.3 推进缉私手段现代化建设第50-51页
        4.5.4 完善缉私执法监督机制第51-52页
    4.6 多渠道加强反走私社会宣传第52页
    4.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后记第59-60页
个人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课堂互动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雇主品牌吸引力研究--以天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