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1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的框架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4-26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规定 | 第27-28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 第27-28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28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 第28-30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2-40页 |
4.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32-33页 |
4.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内容设计 | 第33-35页 |
4.3 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第35-37页 |
4.4 信息披露评价指标的赋分标准 | 第37-38页 |
4.5 信息披露综合评价模型 | 第38-40页 |
5 P银行案例分析 | 第40-58页 |
5.1 P银行简介及理财业务基本情况 | 第40-42页 |
5.1.1 P银行简介 | 第40页 |
5.1.2 P银行理财业务基本情况 | 第40-42页 |
5.2 P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分析评价 | 第42-50页 |
5.2.1 评价体系在P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各方面中的应用 | 第42-48页 |
5.2.2 对P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的整体评价 | 第48-50页 |
5.3 P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50-54页 |
5.3.1 关键信息未能充分披露 | 第50-51页 |
5.3.2 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 第51-52页 |
5.3.3 信息披露的时间较为滞后 | 第52-53页 |
5.3.4 相关文件的披露形式不规范、不统一 | 第53页 |
5.3.5 信息披露的问责机制不健全 | 第53-54页 |
5.4 P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4-58页 |
5.4.1 信息披露主观动机不强 | 第54页 |
5.4.2 管理技术水平的制约 | 第54-55页 |
5.4.3 内部监控机制不完善 | 第55页 |
5.4.4 相关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 第55-56页 |
5.4.5 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56-5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8-6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58-63页 |
6.2.1 健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框架 | 第59-60页 |
6.2.2 扩大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范围 | 第60页 |
6.2.3 建立和完善理财产品内部监管制度 | 第60-61页 |
6.2.4 加强信息披露外部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 | 第61-63页 |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