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 第15页 |
1.1.2 赤泥的产生、性质与危害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8-25页 |
1.2.1 工程建材 | 第18-19页 |
1.2.2 金属回收 | 第19-21页 |
1.2.3 工业制造 | 第21-22页 |
1.2.4 环境保护 | 第22-23页 |
1.2.5 农业化肥 | 第23-24页 |
1.2.6 道路应用 | 第24-2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拜耳法赤泥及实验原材料性能 | 第27-33页 |
2.1 拜耳法赤泥的物理特性及矿物组成 | 第27-29页 |
2.1.1 现场取样 | 第27页 |
2.1.2 物理特性试验 | 第27-29页 |
2.1.3 赤泥的化学组分 | 第29页 |
2.2 其他原材料 | 第29-31页 |
2.2.1 石灰 | 第29-30页 |
2.2.2 粉煤灰 | 第30页 |
2.2.3 土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稳定拜耳法赤泥强度影响因子的正交研究 | 第33-53页 |
3.1 试验方案及材料 | 第33-34页 |
3.1.1 试验方案 | 第33页 |
3.1.2 试验主要材料 | 第33-34页 |
3.1.3 试验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 正交试验方案 | 第34-37页 |
3.2.1 试验因素、水平与指标 | 第34-35页 |
3.2.2 极差分析 | 第35-36页 |
3.2.3 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3.3 标准重型击实试验 | 第37-44页 |
3.3.1 试验步骤与结果 | 第37-41页 |
3.3.2 极差分析 | 第41-43页 |
3.3.3 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3.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44-50页 |
3.4.1 试验步骤与结果 | 第44-47页 |
3.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极差分析 | 第47-49页 |
3.4.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4章 稳定拜耳法赤泥温缩性能研究 | 第53-65页 |
4.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53-54页 |
4.1.1 试验配比 | 第53页 |
4.1.2 试验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4.2 试验步骤 | 第54-58页 |
4.2.1 成件步骤 | 第54-56页 |
4.2.2 测试步骤 | 第56-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稳定赤泥路面基层强度形成机理研究 | 第65-81页 |
5.1 机理分析技术及材料 | 第65-66页 |
5.1.1 机理分析材料 | 第65-66页 |
5.1.2 机理分析手段 | 第66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5.2.1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第66-67页 |
5.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7-68页 |
5.2.3 扫描电子显微及能谱(SEM&EDX)分析 | 第68-6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5.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69页 |
5.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9-72页 |
5.3.3 扫描电子显微及能谱分析 | 第72-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5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创新点 | 第82页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