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2-26页 |
2.1.1 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22页 |
2.1.2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22-24页 |
2.1.3 制度创新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24-25页 |
2.1.4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25-26页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29页 |
2.2.1 假定不考虑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外生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内生技术进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青海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分析 | 第29-64页 |
3.1 青海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3.1.1 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 第29-30页 |
3.1.2 重大科技成果突出,专利事业蓬勃向上 | 第30-31页 |
3.1.3 技术创新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第31-34页 |
3.1.4 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 第34-35页 |
3.1.5 知识流动能力显著提升 | 第35-36页 |
3.1.6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 第36-37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 第37-41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8页 |
3.2.2 评价指标确定 | 第38-39页 |
3.2.3 评价指标阐释 | 第39-41页 |
3.3 青海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41-43页 |
3.4 青海技术创新能力测度 | 第43-63页 |
3.4.1 数据的搜集 | 第43页 |
3.4.2 青海技术创新能力测算 | 第43-61页 |
3.4.3 青海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第61-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青海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贡献度实证分析 | 第64-78页 |
4.1 技术创新与青海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 第64-66页 |
4.1.1 青海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散点图 | 第65页 |
4.1.2 青海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 | 第65-66页 |
4.2 计量模型概述 | 第66-70页 |
4.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第67-68页 |
4.2.2 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 第68-70页 |
4.3 青海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贡献度的测算 | 第70-73页 |
4.3.1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第70-71页 |
4.3.2 测算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 | 第71页 |
4.3.3 技术创新贡献率测度 | 第71-73页 |
4.4 青海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贡献度的评价分析 | 第73-76页 |
4.4.1 青海经济增长的类型 | 第73-74页 |
4.4.2 各要素对青海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78-83页 |
5.2.1 营造优质的技术创新环境 | 第78-79页 |
5.2.2 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第79-80页 |
5.2.3 增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创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 第80-81页 |
5.2.4 增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第81-82页 |
5.2.5 增强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 第82页 |
5.2.6 积极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合作与共赢 | 第82-8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