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溯源 | 第13-26页 |
第一节 古代法哲学思想 | 第13-16页 |
一、柏拉图的正义理念学说 | 第13-15页 |
二、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法治思想 | 第15页 |
三、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近代启蒙时期的法哲学思想 | 第16-22页 |
一、霍布斯:自然状态与利维坦 | 第16-18页 |
二、洛克:自由权利与分权理论 | 第18-19页 |
三、孟德斯鸠:自然法与三权分立 | 第19-20页 |
四、卢梭:社会契约论与人民意志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德国古典法哲学思想 | 第22-24页 |
一、康德:权利理论与法治理想 | 第22-23页 |
二、黑格尔:自由意志与法的理念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哲学思想 | 第26-46页 |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逻辑演变 | 第26-32页 |
一、对康德理性理想主义的憧憬 | 第26-27页 |
二、向黑格尔理性现实主义的转折 | 第27-28页 |
三、对自我意识自由思想的发展 | 第28-30页 |
四、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疑问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法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32-40页 |
一、具体、普遍的自由观 | 第32-34页 |
二、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都是个人的社会活动的结果 | 第34-36页 |
三、唯物史观的萌芽: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 | 第36-40页 |
第三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法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40-44页 |
一、最基本的特征:法的客观性 | 第40-41页 |
二、最颠覆的特征:人是法的主体和目的 | 第41-42页 |
三、最鲜明的特征:法的阶级性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46-5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法治现状 | 第46-50页 |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 第46-48页 |
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 第48-5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50-53页 |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 | 第50-51页 |
二、正确把握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相互关系 | 第51-52页 |
三、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魂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