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混合梁桥梁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以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桥梁震害分析 | 第13-14页 |
1.3.2 大跨度斜拉桥抗震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2.1 静力法 | 第17页 |
2.2 反应谱法 | 第17-19页 |
2.2.1 反应谱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反应谱的计算理论 | 第18-19页 |
2.3 时程分析法 | 第19-22页 |
2.3.1 动态时程法的概念 | 第19-20页 |
2.3.2 动态时程法方程的计算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和动力特性计算 | 第22-33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2-25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8页 |
3.2.1 主梁的模拟 | 第25-26页 |
3.2.2 斜拉索的模拟 | 第26页 |
3.2.3 主塔的模拟 | 第26页 |
3.2.4 桩基的模拟 | 第26-27页 |
3.2.5 支座的模拟 | 第27页 |
3.2.6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7页 |
3.2.7 斜拉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3.3 桥梁的动力特性 | 第28-33页 |
3.3.1 动力特性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3.2 动力特性计算结果 | 第29-33页 |
第4章 大跨度混合梁独塔斜拉桥反应谱计算 | 第33-43页 |
4.1 抗震设防水准以及性能目标 | 第33页 |
4.2 反应谱的确定 | 第33-35页 |
4.3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35-43页 |
4.3.1 纵桥向+竖向分析结果 | 第36-38页 |
4.3.2 横桥向+竖向分析结果 | 第38-41页 |
4.3.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时程分析 | 第43-63页 |
5.1 地震波输入的确定 | 第43-45页 |
5.2 一致激励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45-57页 |
5.2.1 纵桥向+竖直方向组合下时程分析结果及分析 | 第45-50页 |
5.2.2 横桥向+竖向组合下动态时程计算结果 | 第50-54页 |
5.2.3 反应谱法和动态时程分析法结论对比 | 第54-57页 |
5.3 考虑行波效应的时程分析结果 | 第57-62页 |
5.3.1 计算假定 | 第57-58页 |
5.3.2 行波效应对位移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3 行波效应对内力的影响 | 第60-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纵向粘滞阻尼器参数分析 | 第63-69页 |
6.1 粘滞阻尼器的简介 | 第63-64页 |
6.1.1 粘滞阻尼器工作原理 | 第63页 |
6.1.2 粘滞阻尼器的特点 | 第63-64页 |
6.2 减震消能装置的模拟 | 第64页 |
6.3 阻尼器耗能减震参数研究 | 第64-69页 |
6.3.1 阻尼系数的影响 | 第65-66页 |
6.3.2 速度指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6.3.3 阻尼器参数的选择 | 第67-68页 |
6.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
参与的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