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施工论文--隧洞与地下工程论文

基于原位监测的大型硐室群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效果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岩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地下硐室支护系统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本论文研究工作第14页
    1.4 论文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基于原位监测的围岩等效力学参数反演分析第16-43页
    2.1 工程概况第16-29页
        2.1.1 工程总布置第16-18页
        2.1.2 工程地质第18-23页
        2.1.3 地应力第23-24页
        2.1.4 开挖与支护方案第24-26页
        2.1.5 围岩变形监测方案第26-29页
    2.2 反演分析理论和方法概要第29-33页
        2.2.1 反演分析概述第29页
        2.2.2 反演分析计算方法第29-33页
    2.3 反演分析数值计算模型第33-34页
    2.4 待反演参数确定和监测结果选取第34-38页
    2.5 反演结果及可靠性分析第38-41页
    2.6 断面稳定性分析第41-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支护系统锚固参数的优化第43-63页
    3.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及损失原因第43-45页
        3.1.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第43-44页
        3.1.2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原因第44-45页
    3.2 锚索预应力的优选第45-50页
        3.2.1 锚索受力变化第46页
        3.2.2 围岩变形第46-48页
        3.2.3 围岩塑性区分布第48-50页
    3.3 锚杆尺寸参数的优选第50-52页
        3.3.1 锚杆长度第51页
        3.3.2 锚杆直径第51-52页
    3.4 支护系统锚固参数优化后的支护效果分析第52-62页
        3.4.1 围岩变形情况第52-56页
        3.4.2 塑性区分布情况第56-57页
        3.4.3 支护抗力演化情况第57-60页
        3.4.4 优化前后支护效果对比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硐室群开挖支护三维有限元模拟及支护效果分析第63-80页
    4.1 基于D-P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模型第63-67页
        4.1.1 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第63页
        4.1.2 理想弹性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准则第63-64页
        4.1.3 理想弹塑性D-P模型第64-67页
    4.2 硐室群开挖支护三维FEM数值模拟第67-72页
        4.2.1 基本模型第67页
        4.2.2 围岩本构和参数第67-70页
        4.2.3 初始地应力和边界条件第70页
        4.2.4 支护系统模拟第70-71页
        4.2.5 施工开挖步段模拟第71-72页
    4.3 模拟结果及支护效果分析第72-78页
        4.3.1 硐室群围岩变形特性第72-75页
        4.3.2 硐室群围岩塑性分布第75-76页
        4.3.3 支护效果分析第76-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5.1 结论第80-81页
    5.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88-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建筑业市场政府监管完善对策研究
下一篇:虚实结合的船板变形检测和工艺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