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波段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光谱测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气溶胶光学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 含碳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宽波段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光谱测量系统 | 第22-5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气溶胶单次散射返照率光谱仪 | 第22-33页 |
2.2.1 装置结构 | 第22-24页 |
2.2.2 测量原理 | 第24-28页 |
2.2.3 性能评估 | 第28-33页 |
2.3 宽波段反照率光谱系统 | 第33-39页 |
2.3.1 系统结构 | 第33-35页 |
2.3.2 系统参数标定 | 第35-37页 |
2.3.3 系统性能评估 | 第37-39页 |
2.4 实验室样品气溶胶光谱测量 | 第39-43页 |
2.5 实际大气气溶胶光谱特性初步测量 | 第43-48页 |
2.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秸秆燃烧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 第50-66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介绍 | 第51-54页 |
3.2.1 秸秆燃烧气溶胶的产生 | 第51-52页 |
3.2.2 光学与粒谱测量装置 | 第52-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3.3.1 秸秆燃烧气溶胶概述 | 第54-57页 |
3.3.2 燃烧过程的演变 | 第57-61页 |
3.3.3 燃烧状态对尺寸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4 D_(g·s)与ω的参数化关系 | 第63页 |
3.3.5 秸秆燃烧气溶胶的光谱特征 | 第63-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黑碳的消光贡献研究 | 第66-80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实验介绍 | 第67-71页 |
4.2.1 观测站点 | 第67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67-69页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9-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4.3.1 EC的质量吸收效率 | 第73-75页 |
4.3.2 EC的消光贡献 | 第75-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黑碳混合态及光吸收增强因子研究 | 第80-102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实验介绍 | 第80-83页 |
5.2.1 观测站点 | 第80-81页 |
5.2.2 挥发性测量 | 第81-82页 |
5.2.3 光学测量 | 第82-8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3-100页 |
5.3.1 不同粒径BC的混合态 | 第85-87页 |
5.3.2 光学特性的时序和日变化特征 | 第87-89页 |
5.3.3 光化学老化对E_(abs)和ω的影响 | 第89-92页 |
5.3.4 包裹吸收和光吸收增强 | 第92-99页 |
5.3.5 对全球模式的意义 | 第99-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总结 | 第102-103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