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金属原子结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黑磷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 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第2章 计算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简述 | 第19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9-23页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0-21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21-22页 |
2.2.3 交换关联泛函 | 第22-23页 |
2.3 非平衡格林函数 | 第23-25页 |
2.3.1 非平衡格林函数简述 | 第23-25页 |
2.4 计算软件 | 第25-27页 |
2.4.1 VASP软件简介 | 第25页 |
2.4.2 NanoDcal软件简介 | 第25-27页 |
第3章 H/H_2掺杂的镍原子结的低电导 | 第27-3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27-28页 |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3.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门电压调控的黑磷光电探测器的光生电流效应 | 第32-46页 |
4.1 引言 | 第32-33页 |
4.2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33-36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33-35页 |
4.2.2 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36-44页 |
4.3.1 黑磷光电探测器的光生电流效应 | 第37-39页 |
4.3.2 黑磷/蓝磷异质结光电探测器的光生电流效应 | 第39-42页 |
4.3.3 结果讨论 | 第42-44页 |
4.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镍-氧原子结的自旋输运特性理论研究 | 第46-54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46-4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总结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