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公德的现代转换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0-11页
        (一)研究缘起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1-15页
        (一)对于公德与私德划分的研究进程第12-13页
        (二)对中国传统公德的研究第13-14页
        (三)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换的研究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一)研究思路第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第16-17页
第一章 传统公德概述第17-31页
    一、公私德界说第17-18页
    二、传统公德第18-22页
        (一)内容厘定第18-19页
        (二)特性分析第19-20页
        (三)发展趋势第20-22页
    三、传统公德具体条目第22-31页
        (一)“公忠”第22-23页
        (二)“守义”第23-25页
        (三)“循礼”第25-27页
        (四)“仁爱”第27-28页
        (五)“尚和”第28-31页
第二章 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31-39页
    一、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必要性第31-34页
        (一)社会伦理道德转型的现实需要第31-32页
        (二)时代理念与传统公德理念的矛盾冲突第32-33页
        (三)传统私德在公德领域的过度延伸第33-34页
    二、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学理基础第34-37页
        (一)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本位伦理的时代转换第35页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需求第35-36页
        (三)世界先进文明开放交融的文化要求第36-37页
    三、传统公德现代转换之于当前社会的价值意蕴第37-39页
        (一)为当前“公德”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源流第37页
        (二)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传统伦理道德资源第37-38页
        (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道德氛围第38-39页
第三章 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影响性因素分析第39-44页
    一、现代社会对传统公德的时代诉求第39-41页
        (一)道德主体的平等化要求第39-40页
        (二)道德环境的民主化要求第40页
        (三)道德建设的法制化要求第40-41页
    二、公德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沿革趋向第41-44页
        (一)公德主导地位的形成第41-42页
        (二)公德领域的不断扩大第42页
        (三)与私德严格区划但仍良性互动第42-44页
第四章 传统公德继承转换的学理架构第44-54页
    一、传统公德继承与转换的原则第44-46页
        (一)继承超越原则第44页
        (二)实事求是原则第44-45页
        (三)知行合一原则第45页
        (四)开放性原则第45-46页
    二、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方法第46-47页
        (一)辩证分析法第46页
        (二)抽象继承法第46-47页
        (三)综合创新法第47页
    三、传统公德具体内容的继承和转换第47-54页
        (一)传统公德转换的批判和继承第47-48页
        (二)从传统公德内涵到现代社会公德要求的转换第48-54页
第五章 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现实路径第54-64页
    一、以民主法治理念为指导的规范性路径第54-56页
        (一)民主、法治和道德第54-55页
        (二)民主和法治是传统公德现代转换的基本价值指导第55-56页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实践性路径第56-57页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第56-57页
        (二)将传统公德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过程第57页
    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阐释性路径第57-59页
        (一)中国传统公德中的整体主义精神第57-58页
        (二)从集体主义角度对传统公德的阐释第58-59页
    四、以中国故事为依托的传播性路径第59-60页
        (一)中国道德故事是传统公德的具体依托第59-60页
        (二)讲好中国道德故事有利于弘扬传统公德第60页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的时代性路径第60-62页
        (一)传统公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第60-61页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传统公德转换第61-62页
    六、以借鉴世界先进文明为理路的融合性路径第62-64页
        (一)国外道德文明中的先进性因素第62-63页
        (二)中国传统公德转换对于国外道德文明的借鉴第63-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翼城县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及政策调整研究
下一篇: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