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 第9-37页 |
第一节 保险安全问题研究的缘起 | 第9-15页 |
一、 选题意义:原因和动力 | 第9-10页 |
二、 保险安全的研究对象:保险行业风险与控制 | 第10-12页 |
三、 对于保险安全内涵的理解 | 第12-14页 |
四、 保险安全的衡量标准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对保险安全的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有关保险、金融危机的理论 | 第15-19页 |
二、 国内外学者对保险安全的相关观点 | 第19-2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框架结构 | 第27-3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二、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 第28-33页 |
三、 论文框架结构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34-37页 |
第一章 影响我国保险安全的因素分析 | 第37-67页 |
第一节 我国保险行业风险因素及成因分析 | 第37-46页 |
一、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保险安全提出的挑战 | 第37-44页 |
二、 影响我国保险安全性问题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我国保险监管的体制分析 | 第46-52页 |
一、 我国保险监管体制的历史回顾 | 第46-48页 |
二、 现行体制下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48-50页 |
三、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产业政策分析 | 第52-59页 |
一、 我国保险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二、 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产业政策所提供的经验 | 第54-58页 |
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保险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 第58-59页 |
第四节 我国保险企业税收负担问题分析 | 第59-67页 |
一、 国外保险业税收负担 | 第59-60页 |
二、 我国目前保险行业税收制度及分析 | 第60-64页 |
三、 改革保险业税收制度的一些建议 | 第64-67页 |
第二章 保险监管:实现保险安全根本途径 | 第67-99页 |
第一节 保险监管存在的一般理由 | 第67-74页 |
一、 保护自由竞争和反垄断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需要保险监管 | 第67-68页 |
二、 保险行业的性质、特点需要监管 | 第68-69页 |
三、 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理由的规范模型 | 第69-74页 |
第二节 保险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 | 第74-86页 |
一、 保险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 | 第75-78页 |
二、 被监管者的从众行为 | 第78-82页 |
三、 监管者行为的有限理性 | 第82-85页 |
四、 囚徒困境与保险挤退风险 | 第85-86页 |
第三节 保险监管的局限性 | 第86-99页 |
一、 政府失灵 | 第86-90页 |
二、 保险监管失灵 | 第90-94页 |
三、 保险监管是实现保险安全的根本手段 | 第94-99页 |
第三章 保险安全的经济学分析 | 第99-129页 |
第一节 保险监管的目标及成本分析 | 第99-111页 |
一、 保险监管的目标分析 | 第99-101页 |
二、 保险监管的成本分析 | 第101-109页 |
三、 保险监管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四、 降低监管成本是有效保险监管的基本要求 | 第111页 |
第二节 保险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均衡模型 | 第111-115页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分析 | 第115-129页 |
一、 保险公司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115-119页 |
二、 建立适当的控制权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关键 | 第119-126页 |
三、 建立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6-129页 |
第四章 混业经营形势下的保险安全 | 第129-157页 |
第一节 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压力 | 第129-138页 |
一、 混业经营模式界定 | 第130-132页 |
二、 选择混业经营模式的深刻原因 | 第132-133页 |
三、 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矛盾 | 第133-134页 |
四、 保险(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的压力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混业经营模式下我国保险监管研究 | 第138-145页 |
一、 关于监管模式选择 | 第139-141页 |
二、 混业趋势下金融监管的制度缺陷 | 第141-143页 |
三、 适应混业发展设立金融监管“防火墙”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期间的保险监管政策 | 第145-157页 |
一、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 第145-149页 |
二、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操作系统 | 第149-151页 |
三、 制定向混业监管过渡的监管对策 | 第151-152页 |
四、 分阶段、分步骤向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推进 | 第152-157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保险安全管理的构想及对策 | 第157-192页 |
第一节 完善保险安全的基础环境 | 第157-165页 |
一、 加强我国保险企业内部控制 | 第157-161页 |
二、 建立良好的保险市场机制 | 第161-162页 |
三、 建立和完善保险监管的基础性制度 | 第162-163页 |
四、 规范保险企业市场行为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科学的保险安全监管体制、程序和方法 | 第165-178页 |
一、 应建立行政、立法、司法相制衡的监管体制 | 第165-167页 |
二、 完善我国现阶段的保险监管模式 | 第167-172页 |
三、 建立优化监管的运行机制,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 | 第172-175页 |
四、 不断推动监管法治化进程 | 第175-178页 |
第三节 推动保险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 第178-186页 |
一、 建立适当超前的保险公司监管指标体系 | 第178-183页 |
二、 强化保险公司的信息安全建设 | 第183-185页 |
三、 对保险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 | 第185-186页 |
第四节 建立保险安全预警系统 | 第186-192页 |
一、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7-190页 |
二、 偿付能力指标的量化 | 第190-192页 |
结 论 | 第192-1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3-2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第202-203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03-20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08页 |
致 谢 | 第213-214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