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特殊防卫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9-22页 |
(一) 国家公权之刑罚权与公民私权之防卫权 | 第9-14页 |
1、关于国家公权之刑罚权 | 第9-10页 |
2、关于公民私权之防卫权 | 第10-12页 |
3. 二者的相互关系 | 第12-14页 |
(二) 防卫人的权利与侵害人的权利 | 第14-17页 |
1、关于防卫人的权利 | 第14-15页 |
2、关于侵害者的权利 | 第15页 |
3、二者的相互关系 | 第15-17页 |
(三) 我国特殊防卫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7-22页 |
1、设立特殊防卫权的立法背景 | 第17-20页 |
2、特殊防卫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0-22页 |
二、特殊防卫制度的立法规范 | 第22-44页 |
(一) 特殊防卫的概念及其性质 | 第22-24页 |
1、特殊防卫的概念 | 第22-23页 |
2、特殊防卫的性质 | 第23-24页 |
(二) 特殊防卫的构成要件 | 第24-42页 |
1、特殊防卫的前提条件:必须有特定的暴力犯罪存在 | 第26-34页 |
2、特殊防卫的主体条件:必须是正在遭受特定暴力犯罪侵害且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受害人本人 | 第34-36页 |
3、特殊防卫的时机条件:必须是特定暴力犯罪行为正在进行之时 | 第36-39页 |
4、特殊防卫的对象条件: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 第39-40页 |
5、特殊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人必须具有防卫自身安全的意图 | 第40-42页 |
(三) 特殊防卫与一般防卫的关系 | 第42-44页 |
1、特殊防卫与一般防卫的相同点 | 第42页 |
2、特殊防卫与一般防卫的区别 | 第42-44页 |
三、特殊防卫制度的司法适用 | 第44-49页 |
(一) 关于互殴引发的特殊防卫问题 | 第44-45页 |
(二) 对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行凶、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能否实施特殊防卫 | 第45-47页 |
(三) 关于防卫过当行为是否属于不法侵害,对防卫过当行为能否实施特殊防卫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